太平洋战争(前四部已出版)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

楼主荣获煮酒论史2016年年度十佳作者            本文荣获煮酒论史2016年年度十佳作品           楼主荣获2015煮酒论史年度十大作者            本文荣获2015煮酒论史年度十大佳作           本文荣获2015煮酒论史年度最佳新作   0、算是前言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娱,娱累而息。   就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我们也在这循环往复中平添皱纹,空增白发。   打开电视,播出的国际新闻中奥巴马正在出镜。特殊的地位使得奥小伙格外意气风发,奔向新时代。他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不过100年以后呢?   美国自1776年独立到现在历史仅只有240年。在这段时间里,从华盛顿到刚才提到的小奥,美国有过44位总统。虽然目前对小奥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小奥恐怕很难列入美国总统中的伟大者之列。将来,他很可能是作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被提起。   回顾美国历史,有三位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被公认为是杰出者。探寻他们的共同之处,除了那些让人司空见惯的溢美之词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指挥了关乎美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   再看法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我没有去统计法国曾经有过多少个皇帝、总统或者元首,不过同样有一位皇帝却被我认为是法国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没有之一。他就是举世公认的战神拿破仑,其一生几乎都与战争为缘。   中国的历史亦如此。我们往往能记住一个朝代的开国和末代皇帝,而对两者之间的那些统治者缺乏深刻印象,主要原因也在于促成朝代更替的因素往往就是战争。   军人以战争和准备战争为职业。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军人是幸福的,他们很少有失去生命的危险,默默地守护着和平。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军人又是痛苦的,他们失去了扬名立万、流芳千古的机会,被和平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可以牢牢记住战时的一位士兵,却无法记住和平时代的一位将军。你能说出1980年美国的国防部长和海军司令是谁吗?可能您知道,可是我确实不知道,也没有兴趣想去知道。   但是还有那么一种人,压根儿不可能参加战争,甚至也不可能成为军人,却也时刻关注和迷恋着战争,听见美国要打伊拉克比萨达姆还着急、还紧张。这种痴迷战争,唯恐天下不乱,没吃饱也撑着,喜欢瞎操心的人,叫做军迷。   我自诩为军迷。看见喜欢的军事书籍,翻遍衣兜都要想办法买下来。瞄见电视上有军事节目,就一反平时的温顺去霸占遥控器。看着那些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看着心仪的军事将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是哭天喊地、顿足捶胸,恨不能身在其境。尽管自己也清楚,真到了那里,最多也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枯”一下的料。   痴迷了几十年了也没迷出个所以然来,但依然执迷不悟。这不,就在今年,也就是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2015年,我,一个的普通军迷竟然有了想说几句的冲动。   据一位挪威历史学家统计,自公元前3600年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上共发生了14531次战争,只有292年处于和平年代。我很想拜读这篇文章,看看大师的论证过程,判断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哪些年算是和平的,可惜没找到。不过我可以断定,在那14531次战争中,有一场战争不论规模、影响和精彩程度肯定排在第一位,那就是二战。我们今天生活的年代1000年以后可能因为平淡无奇被人遗忘,但是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场战争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从而被我们的后人所永远铭记。   既然这样,那就说说二战吧。不过还不行。二战场面太大,就我这水平肯定说不了。作为中国人,我想还是从咱们身边的太平洋战场说起吧。   30年前,当看完第一本介绍太平洋战争的书籍之后,我“自豪”地说:太平洋战场我全知道。20年前,当看完超过十本的书籍后,我说:太平洋战争咱是专家。10年前,当我看完超过五十本的书籍后,我说:太平洋战争我有点不太清楚。今天,当我看完超过三位数的书籍后,我说:我真的很多都不知道了。想弄清楚其中的不知道,正是我想写这篇文字的原因。   本来年初就想写的,可真动手的话又无从说起,这场面也不小呀。仅仅列个提纲,拟订5章45节330个小节的标题,将几个排行榜上的人物和事件大致排排,就用去了三个月时间。我的初步计划是首尾两章50万,中间三章100万,总计150万字左右。   第一章《山雨欲来》。时间界限是1941年12月7日之前:介绍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的远东,“九一八”,“二二六”,中国全面抗战,诺门罕,三国同盟,美日谈判以及日本决定开战的过程。   第二章《一溃千里》。时间区间主要是1941年年底到1942年上半年:介绍珍珠港,香港,威克岛,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锡兰战役等内容。   第三章《绝地反击》。时间从1942年年中到1943年年初:介绍初期美军的反击,包括空袭东京,珊瑚海,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巴布亚半岛等战役。   第四章《钳形攻势》。时间从1943年年中到1944年年底:介绍猎杀山本,以及阿留申,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马绍尔,英帕尔,豫湘桂,马里亚纳,贝里琉,菲律宾以及缅甸光复等战役。   第五章《直捣黄龙》。时间主要在1945年:介绍硫磺岛,冲绳岛,火攻东京,核击日本,出兵东北,帝国末日,受降密苏里,东京审判,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结局以及最后的鬼子等内容。   小时候就喜欢看《三国》、《水浒》、《说唐》之类的书籍,辩论最多的就是谁最牛谁最厉害,特别喜欢的就是排行榜。根据个人(特别强调此二字)喜好和理解,我对将要出场的相关人物和事件冒昧做了几个小排名:盟军十大将领,日军十大将领,十大牛人,十大名舰,十大“玫瑰”(霉鬼),十大悲惨场景,十大“跑跑”,十大无聊战役,十大经典语言(不排序),欢迎大家讨论、批评和指正。本来想再找一个凑够“十个十大”,想不起来就算了,宁缺毋滥不凑数。   提出这样的目标,我真觉着自己有点“了不起”,——事实上很可能完不成。首先是水平有限,这个不再赘言。其次是要分清主次,主业当然是打工挣钱,吃饱饭才是硬道理。第三是条件,由于工作生活环境所限,我没有去图书馆等类似场所查书、借书的条件,能凭借的不过是现有手头的180本书而已。现在才觉得,那些被孔师兄乙己“借”走那超过三位数的书籍是如此可惜。   说这些话也是为了给自己打个埋伏,让各位师兄能够容忍本文马上就要出现的一连串错误,并不吝赐教。别人说请赐教可能是客气话,但是我说出来,绝对跟丹丹大姐一样是发自肺腑的。为表诚意先留个邮箱:479630225@qq.com。大家除了在这里批评之外,也可以发邮件,在此先行谢过。   我争取用1-2年的时间把五章内容写完。拖得时间长了,很可能半途而废,我自己都没信心。   不过我要尽可能坚持住,——人这一辈子总要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啰嗦了半天,还是步入正题吧。各位,上座;翠花,看茶。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青梅煮酒   2015-7-15评论 弈海泛舟1980:楼主,要写就写出新意,一是自己的思考和评价,二是挖撅出新的材料。如果仍旧大段大段抄写现成材料,炒现饭就毫无意义和价值。对于陌生的环境,人总会有一种未名的拘谨和不安。  人生地疏,第一次在天涯发帖,我甚至有了“写成日记”的最坏打算。  有了朋友们的光临和关注,欣喜之余,让我也平添了许多信心。  谢谢楼上三位老师,谢谢大家。一看开头就知道是大作啊,我得慢慢细看才行了。对于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我了解得还是很有限的,正好弥补下知识。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敢说有多爱国,但,起码,本国的历史来源多少还是需要了解些的。个人认为还是写的很详细引人入胜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不介绍清楚各国状况很难写好国际历史大作!时间对比很恰当,历史虽然回不去,但是可以比较!1 山雨欲来  1.1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  1.1.1 同途殊归——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  公元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与英、法、俄、美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在同一时期,与中国仅一海之隔的日本仍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十几年后的1953年,马休.佩里准将率领的美国舰队,仅仅只用了四艘军舰,也一样打开了日本的国门。由于这四艘军舰都是通身漆黑,且航行中冒着滚滚黑烟,所以历史上把这次事件叫做“黑船来航”。  这并不是一支多么强大的舰队。佩里准将的旗舰“萨斯奎汉那”号排水量只有2450吨,驱逐舰“密西西比”号也仅仅1692吨,其余两只武装帆船“普利茅斯”号和“萨拉托加”号也就1000吨左右,舰队大炮加起来只有65门。但就是这样一支不起眼的舰队,最终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1854年3月12日,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又名《日美和亲条约》。名字虽然为“和亲”,看起来既和谐又温馨,但却属于地地道道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开放通商口岸、美国在日本设立领事馆、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一句话,闭关锁国长达600年的日本和平开国。和中国被枪炮武力开国相比,日本的遭遇不算悲惨,但结局相同。  西方列强就像一群苍蝇,闻到美国在日本摊上了这么好的事之后迅疾蜂拥而至。在之后短短的几个月里,日本先后与英国、法国、俄国、荷兰等国签订了类似的“和亲”条约。1958年,美国又逼迫幕府政府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马上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立即强迫日本签署了类似的条约。1866年,日本又被迫与上述国家签署了《改税议定书》。可以说,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西方列强取得了之前在中国通过武力所获得的几乎所有特权。  就这样,当时亚洲远东地区仅有的两个独立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与列强的妥协使得当时的幕府成为日本民众的众矢之的。在日本民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尊王攘夷”运动,继而发展为武装暴动。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1863年的6月25日,7月8日和7月11日,日本著名强藩“长州藩”的武士就先后炮击了美国、法国、荷兰的商船和军舰,这些举动无疑当即遭到了这些国家强力的武装镇压,是为“下关战争”。  随后在1863年8月,英国与日本另一个强藩“萨摩藩”爆发了“萨英战争”,在以往一向无敌的英国舰队却在小河沟翻了船,遭受重大损失。尽管最后取得了胜利,但英国军舰被重伤一艘,轻伤两艘,舰长、副舰长以下共阵亡63人,日军连伤者加起来才17人。当时的世界老大英国人大丢面子。率先开炮击中英舰的那名炮手后来大大有名,他就是日本陆军的第一位元帅大山岩。给他搬炮弹的两个人名气也不小,一位叫山本权兵卫,公认的“日本海军之父”。另一位叫东乡平八郎,后来官至联合舰队司令官、军令部部长等职,在随后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都属于不折不扣的风云人物。虽然最后还是以日本认输赔款了结,但是这些强藩已经看到在日本当时的条件下,“攘夷”似乎行不通。既然如此那么就“尊王”吧,先把内部的事情做好。  在外有列强和内有“尊王攘夷”运动的双重压力之下,腐败恰如清政府的幕府被迫声明尊崇天皇敕令攘夷。日本天皇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其实,在幕府统治的晚期,列强有什么事都找幕府,根本不知道在幕府的背后还有什么日本天皇的存在。  在日本长达数百年的幕府时期,天皇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是大和民族的象征乃至现身人间的神。另一方面,他并不掌握权利,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的将军手里。据说明治天皇他爹孝明天皇有一次心血来潮想做幅画,竟然买不起画画用的宣纸,其窘迫状由此可见一斑。  内忧外患之下,日本的一些力量较强的藩如前面提到的萨摩藩和长州藩开始联合共同倒幕。1967年1月,孝明天皇暴毙身亡,年仅14岁的睦仁即位,此即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天皇”。“明治”一词取于《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含义是天皇黎明即上朝听政,取“奋发有为”之意。  1867年11月,明治天皇向萨摩、长州和安艺三藩下达讨幕密敕,倒幕战争拉开序幕。到1968年4月,倒幕军队和平接收江户,延续265年的德川幕府就此灭亡,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引退不再过问政治。不过也好,庆喜一直活到了1931年才离世,足足活了77岁,是所有幕府将军中最高寿的一位。  此时的日本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的景象,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施展才华,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新三杰”。当时的西乡隆盛40岁,大久保利通37岁,木户孝允34岁,都正值当打之年。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京都举行了祭天仪式,宣布了“五条誓约”: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在随后的谕示中,睦仁更是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历时30年的“明治维新”就此拉开了序幕。明治维新提出的三大口号是“殖产兴业、文化开明、富国强兵”。  与此同时,在海的那一面,历经了太平天国、捻军之乱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痛的满清政府也似乎意识到了前途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如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也开始尝试革新祖宗之法,史称“洋务运动”。  详细叙述这两场长达数十年的革新运动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这里我们仅以一些简单的数据和事例做一些浅显的解释。@山猪魁米 日本一个作家在明治维新后说,日本没有历史,日本的历史自今日始。之前日本从本居宣长开始,日本已经开始走与中国对抗的道路了,所以1894年的战争不可避免如果将“国家”当成“家”的话,的确不平等。但是如果把“国家”视为一个物业小区的话,就没有什么平不平等的说法了。 有些人,自己明明是小区的业主,有些时候连业主的权利都没有,但他却偏偏以物委主任自居,甚至以为自己是一家之长。 鲁迅早就说过了:你也配姓赵?从签订条件来看,这属于“胁迫”下签订的协议。签订之初,不平等已经在其中了,除非协议内容是非常有利于被胁迫一方,否则,把其定为不平等条约并不过分。@弈海泛舟1980 2015-07-18 11:06:34  以当时的 历史 背景来看,神奈川条约就是不平等条约,如果考虑到日后日本方面是获得大的多的利益,条约的内容与事实上的影响(进一步事后的评价)是有所混同,但两者是不相关的。  -----------------------------  @叶子飞on 2015-07-18 11:46:31  请针对条约内容提问,不平等在哪里?  -----------------------------  平等不平等,换个思路看:你在家里好好坐着看电视,有人拎着枪到你家来,对你说要在你家划一个地儿,以后他想来就来。你还要供他吃、供他喝,他也可能给钱(估计不会有很多赚头)。还规定以后你给谁的权利都必须给他。这叫平等吗?@弈海泛舟1980 25楼 2015-07-18 18:03:00  @弈海泛舟1980 2015-07-18 11:06:34   以当时的 历史 背景来看,神奈川条约就是不平等条约,如果考虑到日后日本方面是获得大的多的利益,条约的内容与事实上的影响(进一步事后的评价)是有所混同,但两者是不相关的。   -----------------------------   @叶子飞on 2015-07-18 11:46:31   请针对条约内容提问,不平等在哪里?   -----------------------------   平等不平等,换个思路看:你在家里好好坐着看电视,有人拎着枪到你家来,对你说要在你家划一个地儿,以后他想来就来。你还要供他吃、供他喝,他也可能给钱(估计不会有很多赚头)。还规定以后你给谁的权利都必须给他。这叫平等吗?  —————————————————  算了,又是这种毫无意义的类比。根本就不能正常讨论。  首先“闯进来”是要求通商做买卖的。  其次,不是供吃供喝档次,条约注明是买卖,人家不是寄生虫。难道今天改革开放进来划块地的都是寄生虫供吃供喝?  第三,日本还没赚头?日本开放经商的同时连思想都“脱亚入欧”,先后击败北洋和沙俄一跃成为赫赫影响世界的唯一亚洲国家。  第四,这才是商人的思维。最惠国待遇就是这么来的,中国加入世贸,也就享受了最惠国待遇。问题就在于,这些东西不是你想签的,是被迫的。而且这些条约中没有日本的利益表现。是不对等,不尊重主权和治权的强盗逻辑。用现在的眼光看可能不那么不平等,但是,150年前,还是帝制。突然有人要跟你啪啪,并支付相应的酬劳。你死活不同意,被迫同意饼干签约。完事,甚爽,还收了钱。请试评论:此条约是赚了还是亏了?是否平等条约?很简单啦,1840年就鸦片战争,中国到现在还觉得受欺负。 1853年日本才黑船,到现在日本还在几年佩里, 这个就是差距。没鸦片战争,现在中国还是我大清,还在文字狱呢评论 lk2025:如果你不想锻炼身体,旁人秀肌肉给你看,并劝你一起锻炼,你同意了。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国人认为是受到威胁才同意的,但为什么不是因为秀肌肉的人讲的有道理呢?日本人到现在都在纪念黑船事件,这就是差距。评论 T_D_W_Q:秀肌肉不是打人。再健壮的肌肉没有攻击属性当然是美好的,如果这个肌肉牵动的拳头打在你的脸上,我想这无论如何不能用秀肌肉来说事。就像在健身房一个壮汉让你看他的肌肉,你不看,他就打你一顿逼着你看他秀,你还会觉得他的肌肉好看吗?评论 lk2025:美国黑船事件中秀了肌肉但没有攻击日本。英国对清攻击确实不对,但在历史当时,并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首先攻击洋人的其实是林则徐,从根本上来讲是文化冲突问题。当然,清国完全有权利坚持闭关锁国一直落后下去,物质文明并不必然高于精神文明,印度和伊斯兰现在坚持这么认为。@弈海泛舟1980 25楼 2015-07-18 18:03:00  @弈海泛舟1980 2015-07-18 11:06:34   以当时的 历史 背景来看,神奈川条约就是不平等条约,如果考虑到日后日本方面是获得大的多的利益,条约的内容与事实上的影响(进一步事后的评价)是有所混同,但两者是不相关的。   -----------------------------   @叶子飞on 2015-07-18 11:46:31   请针对条约内容提问,不平等在哪里?   -----------------------------   平等不平等,换个思路看:你在家里好好坐着看电视,有人拎着枪到你家来,对你说要在你家划一个地儿,以后他想来就来。你还要供他吃、供他喝,他也可能给钱(估计不会有很多赚头)。还规定以后你给谁的权利都必须给他。这叫平等吗?  —————————————————  建议你停止这种无意义的脑补类比,针对条款说明哪里不平等。你能读日文,你能读史料,但是你脑子有问题。不知道你是怎么针对条约的,你根本没有针对条约,你只是针对后来你有没有得到好处,通过这个未来的好处来判断平等或不平等。通商可以,通过正常谈判,谈判不了,强逼就谈不上平等。至于后来得到什么结果,又是另一回事评论 叶子飞on:那个叶子飞是个典型的台番猪思维,和台八子的自愿慰安有一拼,我想起一句电影台词,不给钱就不算卖啰,再推一下,给了钱就不算奸啰,再推一下,收了钱就是自愿的啰,台番猪就是这样想的。@叶子飞on 2015-07-18 09:37:46  神奈川条约居然被楼主说成是地道的不平等条约,我也是醉了。  -----------------------------  谢谢叶老师。  您发的条约内容我看了。日文的看不懂,英文的手头没有字典,看着也费劲,所以只是再次看了中文的。说说我的粗浅想法,请您指正:  就条约的内容看:同意您的观点。我也认为在西方列强中,美国应该是最好的一个。包括对中国。  就条约的签订环境看:“黑船来航”是两次,第一次佩里准将所带的舰只仅仅四艘,走的时候说“你考虑考虑,我一年后再来”,当时的时间是1853年7月。但是没到1年,1854年2月佩里就回来了,这次是带了9艘军舰,相当于美国海军力量的四分之一,舰队直接开进了江户湾。佩里开始提出的是开放五个地方,后来搞价才搞到了两个。美国人还给了日本人一份十年前与中国所签《中美望厦条约》的文本,之后还撂了一句狠话:“如果不从,将诉诸更大的武力,提出更严厉的条件。”  《望厦条约》尽管中国没有向美国割地赔款,但也被国人认为是不平等条约。  其实早在1792年俄国人就来过,也提出通商的要求。但因为没有带舰队,日本人连搭理都不想搭理他们,随便就把他们忽悠走了。  虽然当时是被迫的,但长远来看,日本人从中获益颇多,并从此走上了振兴之路。日本人也是感谢佩里的,据说现在神奈川县还有佩里登陆的纪念碑,上边的字还是伊藤博文写的,日本人相当于把佩里看做了恩人。  一句题外话: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前美国驻日本大使格鲁就是佩里的孙女婿,长期居住日本,典型的“日本通”,将来还会有他不少的戏份,个别小节还属于领衔主演。  再次感谢叶老师,您的质疑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欢迎您常来坐。这个观点不对,所谓平等条约的最基本要求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签署的,哪怕条约内容是大大有利于被迫签约一方,这个条约也不是平等条约。说美国是列强中最好的,不如说当年他是最弱的,其精力主要放在杀印第安人身上,根本没多余的功夫来索取海外利益米帝是出门赶了个晚集,好东西都让早到的人给抢了,又抢不过人家,只能装好人。当然,米帝当时集中精力在搞后花园种田,也没心思在外面乱抢,要不然就不会觉得720万买阿拉斯加亏本了。沙皇俄国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派了一支舰队,主要起震慑欧洲列强的作用(当时欧洲列强想趁美国内战企图肢解美国)。当初沙皇俄国一直在卖阿拉斯加,但卖不出去。实际上买阿拉斯加是美国人顺水推舟送的一个人情,当时美国人自己也认为是做了亏本买卖,因为确实阿拉斯加除了雪和北极熊就啥也没有。@弈海泛舟1980 2015-07-18 11:06:34  以当时的 历史 背景来看,神奈川条约就是不平等条约,如果考虑到日后日本方面是获得大的多的利益,条约的内容与事实上的影响(进一步事后的评价)是有所混同,但两者是不相关的。  -----------------------------  感谢弈海泛舟老师再次光临:请问您喜欢下围棋吗?有时间指点我一盘?明治维新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殖产兴业”。  其实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幕府政府就曾进行过一些工业改革的尝试,如开办兵工厂等。幕府主持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与清朝的“洋务运动”非常类似,两者的企业都是官办,且均以军事工业为主,期间也没有私人企业出现。从这个角度而言,清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基础相差不大,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起点也差不多。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于1870年12月成立了工部省,总管全国的工业建设。除了投资铁路和矿山之外,工部省兴办的大部分是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这一时期也成为日本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期。通过对横须贺制铁所、横滨制铁所、石川岛造船厂、鹿儿岛造船所、敷根火药制造所等军工企业的合并、改造、重组,到1880年前后,日本已经建成两大陆军工厂:东京、大阪炮兵工厂,两大海军工厂:筑地海军工厂和横须贺海军造船厂。  东京炮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该厂1880年制造的村田步枪成为日本陆军规定样式的步枪。主要生产火炮的大阪炮兵工厂1872年就造出法式山炮,次年制造出野炮,1882年又制造出了钢炮。筑地海军工厂主要修理军舰和生产武器,1882年还开始了西式炼钢。横须贺海军工厂的任务则是建造海军舰船,许多在二战中闻名遐迩的名舰即诞生于此。1880年,由日本自己设计、建造的军舰“磐城”号就在这里下水,比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恬吉”号晚了12年。  这些军工企业同时也兼有部分民用功能。如横须贺海军造船厂除制造军舰外还制造官用、民用船只。1869年,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为生野矿山研制出几十种采矿机和800多种生产工具,1880年又为爱知纱厂等纺织企业研制了水车动力涡轮。大阪炮兵工厂为1883年创建的大阪纱厂生产了大量机床、齿轮和其他工具。军事工厂为民用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对日本近代民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治政府在大力兴办官营企业的同时,还积极对民办企业进行扶植。为了改变过去工部省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实际状况,1873年11月日本设立了内务省,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和海运业等为主。特别是到了1880年以后,明治政府决定除军事、铁道、电讯工业继续由国家掌管之外,其他官办企业都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处理价格及其低廉,有些基本属于免费赠送。1882年到1893年之间,政府出售官营企业25处,其中金、银、铜、铁、煤矿11处,其余还有造船、纺纱、玻璃、水泥、酿造等企业,出售的价格甚至连原价格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还可以不计息缓付。比如,投资62万日元的长崎造船厂连同4.4万日元的库存以9.1万日元卖给了三菱;投资59万日元的兵库造船厂打一折5.9万日元卖给了川崎;18.9万日元的品川玻璃厂以8万日元25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了西村。像三菱、三井、川崎、住友等这些未来日本的巨无霸财团,起步发展的第一桶金大多来源于此。据统计,1873至1881年明治政府发放的贷款总额达5300万日元,贷款对象多为特权商人和新兴的财阀。  海运业的主力三菱就是靠政府扶植和保护发展起来的典型民办企业。明治政府于1896年10月开始实施《航海奖励法》。在这一法令的刺激下,日本的航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明治政府把侵略台湾时委托给三菱管理的13艘轮船无偿转让给三菱,此外还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艘轮船也一样无偿地交给三菱。当时从横滨到长崎的上等船票是30日元,三菱背后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补贴直接就开价8日元。在此期间,政府给了三菱81万美元的贷款支持。这样三菱迅速击败了美国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和英国半岛与东方航海公司,开始独家经营日本沿岸和日本至上海的航运业务。1893年到1896年,三菱还先后开辟了日本到印度、欧洲、北美、澳洲四大远洋航线和多条近海航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英、美的世界第三海运大国。  1872年日本就开通了火车,比中国早了足足25年。在政府扶植下,日本的铁路建设也由原来的官办开始向民办转变,日本出现了私人营建铁道的高潮。由政府鼓励扶植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也是明治时期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行业之一。1879年,明治政府花费22万日元从英国购进10台2000锭纺纱机,以无息十年偿还的优惠条件出售给民间,又用政府垫付纺纱机价款方式创建了十几座纺织厂。  虽然日本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后开始进入产业革命的,但由于明治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从而加速了日本产业革命的进程,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强国。  相对于“明治维新”的大刀阔斧,大清的“洋务运动”可谓老奶奶小脚走路,举步维艰。身居京城的皇亲国戚与官员士子们大部分依然昏睡于“上国”的美梦之中,不肯相信世界已经大变。大学士徐桐曾有一段极其“精彩”的言论:“所谓西洋各国,除意大利真有其国外,其余都是汉奸捏造出来吓唬人的。”徐大学士真不知道《南京条约》大清是和谁签的吗?  早在同治年间,两个英国人,一个是税务司的赫德,一个是驻华公使威妥玛,就联名上书要求清廷进行改革,其宗旨是“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我们看看清廷各大员对提议的反应。湖广总督说:“指手画脚,包藏祸心”。江西巡抚言:“自强之道,不待外求,祖宗之法不可变,洋人教导听不得。”类似言论不一而足。连洋务派主将左宗棠都迫于保守派的压力王顾左右而言他:“洋人的电报属于奇巧之器,华而不实,美观而不实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洋务运动几乎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会招致非议:修铁路会让庄稼不长、鸡不下蛋,办电报则电气会冲撞地脉、惊扰祖宗。被骂作卖国贼的李鸿章,虽然较早认识到大清所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也只能在饱受非议中推进军工、铁路、电报、造船、纺织、采矿等近代工业。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用来生产洋枪洋炮,拉开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序幕。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苏州先后建立了洋炮局,其中苏州洋炮局于1864年自英国购进第一批机器,成为第一个使用外国近代机器的军火工厂。1865年李鸿章还创办了金陵制造局,使用进口自英国、德国、瑞士的机器生产火炮、子弹等。同年,洋务运动的“招牌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通过大量购置机器,到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已经扩建成拥有机器、铸铜铁、轮船、锅炉、枪炮等各分厂的综合性工业企业,工人也达到1300人。   但是受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军工企业效率之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江南制造总局从1867年到1873年只造枪6477支,仅占同期大清陆军购入枪支的二十分之一,根本不够实际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居高不下。从美国购入一支步枪需要纹银12两,而江南制造总局的造枪成本是24两,天津机器局更是需要40两。就这还没有考虑质量因素。  中国也曾经尝试过自己造舰。1868年7月,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第一艘军舰下水。曾国藩亲自为该舰命名为“恬吉”号,其寓意为“四海恬波、厂务安吉”。这艘船长56米,排水量600吨,火炮9门,耗银8万两。之后,江南制造总局每一年几乎都有一艘新舰下水,其中就包括即将在甲午战争中出场的悲剧战舰“操江”号。舰只中最大的是1872年下水的“海晏”号,船长91米,排水量2800吨,航速达到12节,火炮26门,耗银35万两。尽管如此,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大多是已经落伍的无防护舰只,其造船业务远远赶不上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创建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从1875年开始先后有19艘战舰下水。其中1883年下水的“开济”号、1887年下水的“平远”号都是或者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铁甲舰。“平远”号还是北洋舰队主力“八大远”之一,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中曾有惊艳的表演。左宗棠原来计划是用300万两白银建造舰船16艘,可5年之后才造出来6艘舰就超预算花掉了340万两。由此保守派开始吆喝“中国造船之银,倍于购船之价”。急功近利却很会算账的清政府认为,造舰慢花钱也多,不如买着来的快还省钱。目光短浅的大清从此走上了购舰之路,造成中国的造船事业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很快掉队、落伍。  导致造舰成本过高的原因除了工业基础的薄弱之外,也存在诸多的人为因素。如规模并不大的福州船政局仅冗员就达600多人。江南制造总局在其短短46年的历史上总共换了19名总办。张之洞曾说:“江南局积弊,在于每换一次总办,必填心腹三四十人,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大清对于军事工业的发展也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规划。各个企业分属于不同的洋务集团,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官员的私有财产。大家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尿各的壶。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大清的旅顺和威海卫军港,俘虏了北洋水师的五艘主力舰和许多辅助舰只。日军统计后惊讶地发现,大清陆上炮台各种火炮型号达到了84种,军舰上舰炮的型号也有70种之多。这么多的型号,别说战斗力,连炮弹都不好配备。你说到这些举步维艰,怎么说呢,有怎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我不是为清政府辩护,你楼主你想想当今一个转基因技术,居然有那么多国人反对,而美国日本都在用转基因。我现在终于明白当年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会输给日本的民治维新了。民众不开化,比当时的日本国民更加不开化!楼上你的中国逻辑,我真是服了。日本的发达果然是别人恩赐的,日本脱亚入欧也是欧美强加的,明治维新明明是玄幻的。求你去看你的修真玄幻小说,别来凑热闹了。@一万诺夫 瘦肉精当然可以用,但有个量,懂吗,超标了,就有害了。转基因是一门技术,不是洪水猛兽,转基因可以让农田少用农药化肥,种出来粮食一样可以吃。美国日本欧洲都在用,美国从1994年就在吃转基因食品。全世界只有非洲几个黑鬼国家禁止。你千万不要告诉我,我们中国要向非洲黑鬼国家学习。@dao98523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是向着美国日本欧洲的,你们肯定会举一些这些发达国家科学失败的例子,嗯,没错,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比起中国反对转基因的义和团们,我在科学问题上,我更相信他们。不要问为什么,你们懂的。评论 dao98523:关键是体制,如果民众有自由权利,早超过英美了。日本为什么替本出售企业,就是因为效率低下,明天都亏钱。送出去就是赢利。早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曾预言,如果中日开战则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他曾经分别接待过日本和中国去学习的代表团,俾斯麦说: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是问哪个船厂的船造得好,价钱如何,回去拿钱来买就是了。铁血宰相名不虚传,说话可谓一针见血。  在造船业务上基础并不如中国的日本,却一直坚持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之路。虽然最初走了一些弯路,但在与大清的竞争中很快赶上并超出。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最大的铁甲舰,排水量4278吨的三景舰之一“桥立”号,就是日本横须贺造船厂的杰出作品。  中国对于枪炮的仿造也始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到了清末,江南制造总局仍未能自主研发出一款适合自己使用的步枪。与之相反的是,日本在1880年就研制出了适合本国人体结构的村田步枪,1888年开始在全军统一装备,给枪支的维修和子弹补给带来了极大便利。1891年,日本人发明了下濑火药,1892年又开发制造了47毫米的速射炮和新式鱼雷,这些都成为随后甲午战争中克“清”制胜的利器。我们都听说过中国制造的“汉阳造”,在出厂的时候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的“三八大盖”。  与日本相反的是,对于民间资本的利用和民用工业的发展,清政府一直采取压制和控制的办法,采取的方式基本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就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企业都是由国家进行控制,企业的开办到经营过程均须奏请政府批准,由政府委派官吏操办,并掌握企业的管理大权,管理方式也是专制衙门式的。生产出的制品也是首先满足政府需要,剩余部分才可以投入市场出卖,这就导致企业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如棉纺织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对于发展纺织工业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有官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清政府明令“不准另行设局”,致使中国十年间没有出现过一家私立的棉纺织厂。想想说来气,国家总时限制我们不能做这个那个,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有些行业还被限制着,一定要官办(国营)至少中国的工业,科技 文化,落后西方@春风吹过我家门 2015-07-18 22:44:21  支持楼主一下,坚持  -----------------------------  下围棋有两个好棋友:春风吹又吹,春风吻我脸,还都是一个帮会的。  看您如见老友,今后常来坐。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想到了对外“借力”,用今天的时髦语言就是“引进来、走出去”,但由于双方思路、方法不同,结果迥异。  日本无论发展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不引进外国资本,主要原因是忌惮外国的资本控制本国工业。但日本意识到,通过引进外籍人员也就是“借鸡下蛋”来引进技术是没有风险的,于是开始用高薪聘请外籍人员。  1857年,荷兰海军士官哈尔德斯带领10名荷兰技工进人长崎造船所,揭开了近代日本使用外国技师历史的第一页。仅仅1868年到1875年之间,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就达到2497人,其中仅1875年这一年就聘请了530人。明治政府给予这些外来专家以丰厚的待遇。当时日本最大的官叫“太政官”,后来改名叫内阁首相,月薪也不过是800日元,一般政府部长月薪才500日元,还没我现在工资高,可外聘专家的薪水基本都在1000日元以上,个别关键人物甚至超过了2000日元。  明治政府聘请的这些外籍人员广泛分布在工部省、文部省、内务省等各个部门,从事传授先进技术、语言、管理技能等工作,有的甚至还参与国事管理,成为政府的“智囊”。政府在对待利用外籍技术人员的问题上,一贯的做法是“只借助而不依赖”,“只备咨询而无权决策”。“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一再强调,雇佣外籍人员时必须重视管理,不可大权旁落。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通过努力培养本国技术人员来逐渐取代外籍技术人员。明治时期日本派出的留学生总计超过2000人。仅日本文部省派出的留学生总数就达683名,其中学人文科学者269名,学自然科学者414名。到了80年代,随着日本技术人员的逐渐成材和留学生的陆续归国,越来越多的科技骨干开始发挥主要作用。举一个例子,日本1870年修建第一条铁路时,所有的测量、设计、监理、技师甚至火车司机都是洋人。仅仅8年之后的1878年,在修筑京都到大津的铁路时,日本人已经开始自行设计。又过了几年,铁路上就只有两三个洋老外了。  中国在此期间也派出了一些军事留学生,如后来出任北洋舰队管带(舰长)的大部分将领,甚至还包括段祺瑞这样的武备学堂学生。和中国1993年派遣健力宝少年队一大群小孩赴巴西学习足球类似,1872年开始中国也先后派出4批120名幼童到美国求学,学习时间是15年,听起来决心蛮大,也怪吓人。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学童并未完成学业,1881年全部撤回。只有两个人拿到了耶鲁大学毕业证,其中一个就是大家熟稔的詹天佑。  看完派出去的,再看聘进来的。中国请的洋人也不少。在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里,几乎都少不了洋大人的身影。与日本不同的是,在这些中国企业里,从设计施工、购买机器、安装调试、生产控制、技术传授等环节,完全依赖于洋匠,一切唯洋人是听。这就导致企业大权长期落入洋人之手。如江南制造局,从总局到所属的一些重要工厂如造炮、造枪、造弹厂等,厂长甚至几任厂长都是洋人。凡与对方交易论价定货,也都是洋人说了算,中国人最多也就在旁边听听而已,估计也不一定能听懂。轮船招商局在1872到1930年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从总船主到下边的主要关键岗位,统统雇配洋人充任,甚至连行政权都归于洋人。张之洞的汉阳炼铁厂外籍人员多达40余名,全厂从总工程师以下10个部门的24名主要技术负责人中,只化铁炉有一个中国工程师。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从兴办到1907年,先后共招聘了三批外籍人员,有名字可查的就多达92名,还未包括23名家属,就这也没把造舰成本降下来。  数据说明一切。1866至1873年日本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32.2%,同期的英国是3.3%,美国5%,德国3.8%。1874至1890年日本平均增速为12.1%,英国为1.7%,美国5.2%,法国2.1%,德国3.5%。我没有查到中国这方面的数据,很可能根本就没统计。咱中国人历来重“实干”,不重统计,查个数据比生孩子都难。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中国的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不到60家,总投资5300万两白银。而同期国力远远不如中国的日本每年平均设立225个新企业,创办企业总数达到了5600多家,总投资折算后达到20800万两白银。产业工人人数达到38万,铁路也建成了3200公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银行在1979年就达到了153家。可以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完成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改造,到日俄战争之前再次完成了以机械、钢铁行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化,实现了从农业国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产业革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强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列强80年才走完的路,速度之快,成效之高,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  当面对汹涌而来的近代化工业大潮时,清日两国选择了类似的道路,却取得了不同的结果。试图引进一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持旧帝国的统治秩序的大清,在工业化竞赛中完败给一心脱胎换骨“脱亚入欧”全面拥抱近代化的日本。甲午战争的战败,不过是这个竞赛结果的具体体现而已。评论 azure911:错了,人家日本有一点很重要,引进外籍技术人员,不引进外资!而我们这30年来表面繁荣,看看还有几个企业是不是外资控股?说白了,改革开放就是党和洋人抢老百姓的钱,污染我们的环境。@青梅煮酒1970 2015-07-19 12:39:10  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想到了对外“借力”,用今天的时髦语言就是“引进来、走出去”,但由于双方思路、方法不同,结果迥异。  日本无论发展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不引进外国资本,主要原因是忌惮外国的资本控制本国工业。但日本意识到,通过引进外籍人员也就是“借鸡下蛋”来引进技术是没有风险的,于是开始用高薪聘请外籍人员。  1857年,荷兰海军士官哈尔德斯带领10......  -----------------------------  看完这两段感觉大清和何其的相似@青梅煮酒1970 2015-07-19 12:39:10  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想到了对外“借力”,用今天的时髦语言就是“引进来、走出去”,但由于双方思路、方法不同,结果迥异。  日本无论发展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不引进外国资本,主要原因是忌惮外国的资本控制本国工业。但日本意识到,通过引进外籍人员也就是“借鸡下蛋”来引进技术是没有风险的,于是开始用高薪聘请外籍人员。  1857年,荷兰海军士官哈尔德斯带领10......  -----------------------------  @Quantumnz 2015-07-19 14:11:55  看完这两段感觉大清和何其的相似  -----------------------------   多谢光临。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东部多为丘陵,平原地带,利于日军装备优势发挥,而西部高山,高原地形为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比较适合防守和游击运动战,这也是为什么日军开始战局顺利,后期比较迟缓的部分原因中华文明的精髓五千年来都是抵触外夷的文化,内斗的文化。不思进取高傲自大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满清政府,说完经济说教育,那就是明治维新提出的“文化开明”。现在我们都知道,教育为立国之本。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让世人瞠目的发展速度,教育当然是最坚强的后盾。可以说,对于教育中日双方做法不同,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关于教育,当时在中国的英国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曾与李鸿章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这个李提摩太后来创办过山西大学堂,也就是今天山西大学的前身,和当时的李鸿章、张之洞都是好朋友。  “洋”李:“中国每年应该拿出100万两白银进行教育改革。”  “国”李:“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大一笔开销。”  “洋”李:“这是种子钱,将来会有百倍的收益。”  “国”李:“何时能见成效?”  “洋”李:“需要20年才能看到实施现代教育带来的好处。”  “国”李:“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是时间。”  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依然是传统的私塾、科举制度,普通百姓很难接受教育。“洋务运动”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洋务运动开始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纷纷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名的包括1866年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1880年的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的天津武备学堂、1887年的广州水师学堂、1892年的京师同文馆等。各式新学堂主要分为语言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学习科技基础知识的学堂甚少。全国的洋务学堂统算起来也不超过30所,其中还有不少属于速成班或短期办学。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观念仍然是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数量本来就不多的读书人宁愿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愿去报考这些新式学堂。为了能招到好的学生,洋务派的领袖恭亲王奕?提出让年龄30岁以下的举人、优贡(优秀贡生)及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报考。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在士大夫们看来,让举人、优贡这些“正途人员”去学习那些所谓的天文、算数、机械这些雕虫小技,是不务正业,甚至可以说是奇耻大辱。洋务派的奕就此与保守派代表人物文渊阁大学士、同治皇帝的老师倭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个倭仁看名字就不像是好人,“倭”能“仁”吗?倭仁的观点是:“西人学天文算学,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大学士王闿运也说:“火轮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甚至还有人提出:“学了洋文,就是降了外国。”  这样的辩论结果一般都会是不了了之。但是却导致想学西学的人越来越少。优秀人才都去参加科举,因为只有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只有那些科举考取功名无望的人才会无奈尝试学学这些大家都看不起的西学。  京师同文馆第一期报考的98人本来素质就不高,最后录取了30人,很快其中的20人又被淘汰,剩下的10人中也只有5人毕业。很多学生中途转行或者毕业后再去考科举。比如大翻译家严复,就是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又考了几次科举,可惜都没考上。真考上了,那我们就看不到严复的翻译作品了。  就是这些数量极少的西学学生,也依旧要将其纳入传统的科举体系中去。1888年,这些西学学生参加了顺天乡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中学”和“西学”同考的考试。即使这样,也出现诸多学非所用的现象。如严复在英国学的是海军驾驶术,归国后却被派去总办学堂。詹天佑在美国耶鲁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归国后却让他去福州学习海船驾驶。可谓挂羊头卖狗肉,驴头不对马嘴。  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接纳上,清日双方也显示出不同的态度。《海国图志》是著名学者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著的一部有关世界地理、历史等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本书提出来的。该书1942年成书之后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到1862年甚至已经在中国绝版。与之相反的是《海国图志》传到日本之后,却被奉为《葵花宝典》和《九阴真经》广为流传,几乎成了日本一切知识分子都能读到的著作。该书在日本连续出版22次还脱销,一时间“东京纸贵”。  与中国人的潜意识排外相反,日本人想尽办法吸纳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近现代诸多的军事著作中,有两部被大家公认为跨时代纲领性的巨著。一部是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另一部就是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二战盟军的领袖美国总统小罗斯福15岁生日那天收到的生日礼物,就是他叔叔老罗斯福总统寄来的这本叫《海权论》的书。1896年《海权论》在日本翻译出版,出版商激动地给马汉打电话说:“发财了,一天之内就卖出去了几千本。”马汉自己也说:“我的著作被翻译成日语的数量超过了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再看咱大清。清末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利用自己曾经在驻日使馆工作的有利条件,花费了整整8年时间,苦心孤诣于1887年完成了《日本国志》。这套共分12志40卷50万言的巨著,详细介绍了日本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他先后将书送给了李鸿章和张之洞,这两个改革派大腕都对此书大加赞赏,并推荐给了总理衙门。但在此之后就如肉包子打狗没了回音。8年之后该书终于辗转出版,可惜已经到了1896年,甲午战争头一年就结束了,该书终于成为大清总结败因的“马后炮”。梁启超为该书写了序言,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寡知日本者也。”  与大清举办洋务学堂相比,日本“文化开明”截然不同。睦仁天皇最初提出的就是“求知识于世界”,境界上就比大清国的“西为中用”高了不少。明治五年,日本政府明示如下教育理念:学问乃立身建业之本,务使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全国大力推行义务教育,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在学校里任教,日本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871年日本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改革事宜。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改革法令:《学制》。《学制》的要求分三个层次:第一普及初等教育和发展师范教育,课程也仿效西方国家,开设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第二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初级和高级技术人才。第三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学制》发布第二年的1873年,日本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十年之后的1883年,小学在校生就达到了323万,入学率超过50%。1895年,小学入学率达到61%。190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超过了国民收入的2%。1901年,根据新颁布的《小学校令》,小学变成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1907年开始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小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8%。早稻田大学的创始人大隈重信曾说:“教育于维新之前,仅仅局限于武士阶层的40万人,维新之后普及于全民。”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各类大中小学校近3万所。有人说:“日本学校的密集程度,已经超过了中国的鸦片烟馆。”日俄战争之后明治天皇也曾经说:打败俄国最应该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基本都受过小学教育,而俄国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家乡也肯定达不到日本1907年98%的小学入学率。我的父亲今年76岁,是我老家山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高中生。小时候我清晰地记得,父亲回老家过年时最忙的就是给村里的乡亲写对联。写不过来,每家只能写大门上那一副。到除夕晚上还没排上队的乡亲,就只好在门上贴上红纸,用黑木炭在上边画上一些类似文字的怪符号。今天在我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那一幅“气势恢宏”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前几天看到一则报导,在离贵州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小七孔桥景区5公里之外的荔波县瑶山乡菇类村,全村1200人中还有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1907到2015,时间跨越了两个世纪,差距何止是100年!(气愤了,起身喝一罐冰镇青岛猫尿!)  从1877年到1895年,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一批高等学府相继创办。到1918年,日本已经拥有大学和各类专科学校118所,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下一小节将重点介绍的陆军大学、海军大学等几所军事院校。18年间日本就培养出大学生23100人。反观中国,1895年,中国最早的工科院校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才创办。北京大学当时叫京师大学堂,1898年才创办。至于广大莘莘学子心仪的清华大学,还要等到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钱来创办,那时候已经是1911年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要等到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之后才能谈起。相比较而言,双方的差距不是大,而是“非常之大”。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仍然有很大问题。但在这个拼爹的年代,我只能压着孩子苦读,而不是快乐的学习。作为一个普通人,看不清中国以后的变化,只能随波逐流。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这样,是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积习难改,悲哀呀!我不相信楼主的家乡在现在(算2015年吧)还达不到小学入学率98%,楼主,能告诉大家,你的家乡在哪个县吗?(希望不是西边那两个边疆省份。)除此之外,我不相信中国有哪个县在2015年还达不到98%的小学入学率。这个学习态度问题,跟中国过去“老子祖上曾经阔过”的心态有关,放不下脸面承认西方比自己先进,所有才会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小日本一直就是末学后进,看到以前的老师不行了,立马改换门庭学西方去了,完全没有任何包袱啊。。。所以说,荣誉这个东东,有时候会成为个人和国家前进的包袱的。。。荒唐,满清是中华文明历史中不可抹杀的存在!统一中华最大的贡献者,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综合体,你的说法真是喜剧,建议看看《统一与分裂》这本书!@腾跃皓 2015-07-20 17:10:50  满清不是中国,满清和日本一样是侵略者,甲午战争日本打败满清是好事。不然满清鞑子还要祸害中国更长时间,中国男人头上还要拖着一条猪尾巴(英语里辫子是猪尾巴pigtail)。  -----------------------------  腾老师说的是:我也认为正是这段时期使得中国落后了。  学生认为,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不过是温水煮青蛙而已。楼主,你要说蒙元时期,中国就是亡国,蒙古人跟日本人一样,我赞同。但你要说满清跟日本一样,算外国侵略,这是不客观的。只能算汉族亡国,中国没亡,因为满清真的是中国人。因为你想想,满清整个民族在明朝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奴尔哈赤爷爷的爷爷就开始为明朝效力,整个皇族及满族上层,几乎都会汉语(这点在中国人问题上很重要)。奴尔哈赤本人都被人戏称明朝的高干子弟,其祖辈在明朝任的武官,至少相当于今天的师级干部。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没有说汉族可以当老大,满族就不行,没有这种说法。而日本蒙古,从来没有被汉人统治先不说亡国,满清统治我们200多年,至使中国落后西方,落后日本,一直是我们的保护国韩国都经济上去了,造的手机,汽车满世界的卖,而我们尼,好不容易推翻了满清,后来还要一个马列主义,搞在中国又回到洋务运动初期的思想,全部国营官办至使我们民族工业原地踏步30年,近30年才是我们像样的发展@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17:47:46  楼主知道吗?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就两次踏上美洲,新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日本就多次派出使臣出访欧洲,日本人的眼界,思想比汉人高远的多!!!不是一个层次!  -----------------------------  谢谢同根老师指点,回头我好好补补课。这个观点有些民族虚无主义了,所谓派出的使者就是那个基督教少年团把,这个算什么使臣?要真么说中国汉朝就派出使臣去欧洲了,那时代日本还在绳文时代,就是用绳子记事,今天打个兔子打个小结,明天打个野猪打个大结,楼主不要被各种回复所左右,坚持你自己的看法@青梅煮酒1970 56楼 2015-07-20 20:51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17:47:46  楼主知道吗?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就两次踏上美洲,新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日本就多次派出使臣出访欧洲,日本人的眼界,思想比汉人高远的多!!!不是一个层次!  -----------------------------  谢谢同根老师指点,回头我好好补补课。  -----------------------------  看看《南蛮贸易》就知道了@青梅煮酒1970 56楼 2015-07-20 20:51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17:47:46  楼主知道吗?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就两次踏上美洲,新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日本就多次派出使臣出访欧洲,日本人的眼界,思想比汉人高远的多!!!不是一个层次!  -----------------------------  谢谢同根老师指点,回头我好好补补课。  -----------------------------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22:00:26  看看《南蛮贸易》就知道了  -----------------------------  谢谢您,我一定去看。日本明治维新三大举措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富国强兵”。与“文化开明”和“殖产兴业”相比,“富国强兵”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  日本之所以在炮舰逼迫下被和平开国,原因就是在武力上无法与列强对抗。因此,明治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一致认为,“强兵”是“富国之本”。明治政府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巩固中央集权,一开始就致力于打造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当时世界上大英帝国的海军最强,法国的陆军最牛。善于向最强者学习的日本起初制定的原则就是“海军学英吉利,陆军学法兰西”。后来由于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败,下半句马上就变成了“陆军学普鲁士”,——日本的建军始终以世界第一为目标。  1873年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取消原来武士阶层的军事特权,宣告了封建兵制的结束。征兵令规定,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及预备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兵源。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在与大清的角力中失利。之后日本陆军计划在3年内将兵力扩充至28个步兵联队、7个野战炮兵联队、7个骑兵大队、7个工兵大队、7个辎重兵大队,都是7的倍数。这就是最早的7个常备师团。另外还有1个屯田兵联队。这7个精锐师团就是后来日本庞大陆军的“种子”。1884年朝鲜的“甲申政变”中日军的图谋再次被大清挫败。此后,日军再度改革军制并建立起具备紧急应战和快速反应的征兵体制。1890年,日本军队改革基本完成。陆军拥有现役常备兵力5.3万人。日本还通过仿效欧洲的预备役、后备役制度设立第一后备军、第二后备军,后备军人数达到 25.6万人,使得战时可用的兵力可迅速膨胀数倍。军队装备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期间在1886年11月,日本还制定了《警备队条例》,在对马海峡设置了警备队。这些人员当然可以在战时迅速转变成正规野战部队。  日本海军的建设下一节甲午战争中再做详细介绍。  在此期间,日本国家财政始终给予军备与军队扩张最大的保证,军费开支始终放在政府支出的首要位置。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