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蒋关鲁,工学博士(东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2003年,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复合技术研究所从事铁道工程的科研与设计工作;2002年~至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为土动力学、深厚软土地基及液化土地基加固技术、土工结构抗震/耐震加固设计、新型路基土工结构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近年主要从事土动学及路基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路基与桥梁基础沉降控制技术及土工结构耐震加固技术等前沿研究。带领课题组,首次开发并推广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和新型桩网结构路基。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中、日、英论文百余篇(SCI收录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60余篇);取得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相关专利10项(技术发明4/实用新型6);参编国内铁路及公路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部、日本无砟轨道设计规范1部、英文砂性土动力学专著1部。 获国内各种科研奖励9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2人次,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1人次。 目前指导6名博士生及13名硕士生。近5年指导过的已授学位:博士7人,硕士19人蒋关鲁,工学博士(东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2003年,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复合技术研究所从事铁道工程的科研与设计工作;2002年~至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为土动力学、深厚软土地基及液化土地基加固技术、土工结构抗震/耐震加固设计、新型路基土工结构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近年主要从事土动学及路基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路基与桥梁基础沉降控制技术及土工结构耐震加固技术等前沿研究。带领课题组,首次开发并推广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和新型桩网结构路基。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中、日、英论文百余篇(SCI收录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60余篇);取得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相关专利10项(技术发明4/实用新型6);参编国内铁路及公路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部、日本无砟轨道设计规范1部、英文砂性土动力学专著1部。 获国内各种科研奖励9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2人次,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1人次。 目前指导6名博士生及13名硕士生。近5年指导过的已授学位:博士7人,硕士19人一、基本信息 姓名李成辉,性别男,出生年月1955年11月,学位博士,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务委员会轨道管理学组委员,四川省铁道学会工务委员会委员。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轨道结构与轨道力学、道路工程力学行为分析与评价。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既有线轨道不平顺谱研究,铁道部,2005-2007 道岔设计理论研究与动力仿真研究,铁道部,2005-2007 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道岔国产化研究,铁道部,2005-2007 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研发,铁道部,2006-2008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铁道部,2006-2008 高速铁路桥上有砟与无砟轨道过渡形式的研究,铁道部,2008-2010 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铁道部,2009-2011 干旱风沙地区混凝土和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铁道部,2010-2013 无砟轨道线路钢轨磨耗及轨道结构影响分析研究,铁道部,2011-2012 嘉峪关穿越长城段无砟轨道减振技术研究,铁道部,2010-2014 现代有轨电车轨道、路基新技术研究-轨道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振动理论与分析基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轨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铁路轨道》中国铁道出版社 3、主要完成的成果:(1)重载线路波形磨耗成因及预防减缓措施:省级二等奖(2)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省级一等奖(3)高速铁路轨道设计理论体系及在关键结构中的应用:部级一等奖。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1)现代有轨电车轨道、路基新技术研究-轨道结构关键参数研究(2)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重载综合实验(3)聚氨酯固化道床实验聚氨酯道砟胶固化道床关键技术深化研究。一、基本信息 姓名李成辉,性别男,出生年月1955年11月,学位博士,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务委员会轨道管理学组委员,四川省铁道学会工务委员会委员。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轨道结构与轨道力学、道路工程力学行为分析与评价。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既有线轨道不平顺谱研究,铁道部,2005-2007 道岔设计理论研究与动力仿真研究,铁道部,2005-2007 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道岔国产化研究,铁道部,2005-2007 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研发,铁道部,2006-2008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铁道部,2006-2008 高速铁路桥上有砟与无砟轨道过渡形式的研究,铁道部,2008-2010 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铁道部,2009-2011 干旱风沙地区混凝土和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铁道部,2010-2013 无砟轨道线路钢轨磨耗及轨道结构影响分析研究,铁道部,2011-2012 嘉峪关穿越长城段无砟轨道减振技术研究,铁道部,2010-2014 现代有轨电车轨道、路基新技术研究-轨道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振动理论与分析基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轨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铁路轨道》中国铁道出版社 3、主要完成的成果:(1)重载线路波形磨耗成因及预防减缓措施:省级二等奖(2)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省级一等奖(3)高速铁路轨道设计理论体系及在关键结构中的应用:部级一等奖。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1)现代有轨电车轨道、路基新技术研究-轨道结构关键参数研究(2)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重载综合实验(3)聚氨酯固化道床实验聚氨酯道砟胶固化道床关键技术深化研究。李远富,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授级注册咨询师,教育部轨道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979-1983年在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上大学本科;1983年至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并于1985年起在职攻读研究生,分别于1989年取得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历任助教(1984)、讲师(1989)、副教授(1995)、教授(2001)。 长期从事铁路公路总体规划设计理论、交通项目决策理论、线路优化设计、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在铁路公路线路优化决策理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3部,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主研项目获铁道部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2011年科技成果一等奖;主编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本,参编4本;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主持主讲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次;已指导培养毕业研究生123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117名)。曾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奖”、“宏宇优秀教师奖”、“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李远富,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授级注册咨询师,教育部轨道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979-1983年在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上大学本科;1983年至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并于1985年起在职攻读研究生,分别于1989年取得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历任助教(1984)、讲师(1989)、副教授(1995)、教授(2001)。 长期从事铁路公路总体规划设计理论、交通项目决策理论、线路优化设计、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在铁路公路线路优化决策理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3部,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主研项目获铁道部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2011年科技成果一等奖;主编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本,参编4本;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主持主讲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次;已指导培养毕业研究生123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117名)。曾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奖”、“宏宇优秀教师奖”、“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刘昌清(道路与铁道工程) 一、基本信息 刘昌清,男,1964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交通运输),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路基工程土工设计理论、路基结构可靠度、工程项目管理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获奖情况: (1)2010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年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2)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3)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主动适应轨道交通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4)2014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玉蒙铁路高烈度地震区特殊路基修建技术研究》 发表的论文 (1)刘昌清,李世元,刘少飞·重力式支挡结构动土压力试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6) (2)张建经,冯君、肖世国,刘昌清·支挡结构抗震设计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3) (3)刘昌清,李想,张玉萍·双排桩支挡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3(5) (4)刘昌清,蒋楚生,梁瑶,李想·高烈度地震区高边坡支挡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8) (5)刘昌清,罗一农,魏永幸·基于概率的支挡土压力及其对可靠指标的影响,铁道工程学报,2014(07) (6)刘昌清,罗一农,魏永幸·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的重力式挡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09) (7)刘昌清,罗一农,魏永幸·基于极限状态法的锚杆挡土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11) (8)罗一农,刘昌清,魏永幸·支挡结构的可靠指标与分项系数关系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07) (9)罗一农,刘昌清,魏永幸·基于极限状态法的桩板式挡土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11) (10)罗一农,刘昌清,魏永幸·支挡结构极限状态的划分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14(09) (11)魏永幸,罗一农,刘昌清·基于极限状态法的悬臂式挡土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11) (12)魏永幸,罗一农,刘昌清·基于概率论的支挡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铁道工程学报,2014(07) (13)魏永幸,罗一农,刘昌清·分项系数法与基于可靠指标设计方法的对比,铁道工程学报,2014(09) (14)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铁道工程》(第二版),2009年 3、主要完成的成果(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 (1)《重力式支挡结构荷载图式与安全评估技术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2007G039)(2007~2009) (2)《铁路路基支挡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研究—铁路路基挡土墙结构、锚固桩结构及锚杆(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2012G014-F)(2012~2013) (3)《高烈度地震区膨胀岩(土)深路堑支护结构试验研究》,玉蒙铁路结合工程课题(2007~2011) (4)《玉蒙铁路膨胀岩(土)路堑支挡结构受力模式及计算方法研究》,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07~2011) (5)《成兰铁路曲型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与报警技术研究》,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10~2014)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主持项目) (1)《包裹式加筋土挡土墙抗震特性及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09~2015) (2)《铁路路基支挡结构极限状态设计验证》,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15~2016) 三、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线路工程、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工程设计优化方法、路基支挡结构 研究生课程:土工原理、优化方法、路基支挡结构与边坡防护、项目计划与控制刘昌清(道路与铁道工程) 一、基本信息 刘昌清,男,1964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交通运输),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路基工程土工设计理论、路基结构可靠度、工程项目管理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获奖情况: (1)2010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年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2)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3)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主动适应轨道交通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4)2014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玉蒙铁路高烈度地震区特殊路基修建技术研究》 发表的论文 (1)刘昌清,李世元,刘少飞·重力式支挡结构动土压力试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6) (2)张建经,冯君、肖世国,刘昌清·支挡结构抗震设计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3) (3)刘昌清,李想,张玉萍·双排桩支挡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3(5) (4)刘昌清,蒋楚生,梁瑶,李想·高烈度地震区高边坡支挡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8) (5)刘昌清,罗一农,魏永幸·基于概率的支挡土压力及其对可靠指标的影响,铁道工程学报,2014(07) (6)刘昌清,罗一农,魏永幸·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的重力式挡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09) (7)刘昌清,罗一农,魏永幸·基于极限状态法的锚杆挡土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11) (8)罗一农,刘昌清,魏永幸·支挡结构的可靠指标与分项系数关系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07) (9)罗一农,刘昌清,魏永幸·基于极限状态法的桩板式挡土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11) (10)罗一农,刘昌清,魏永幸·支挡结构极限状态的划分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14(09) (11)魏永幸,罗一农,刘昌清·基于极限状态法的悬臂式挡土墙设计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4(11) (12)魏永幸,罗一农,刘昌清·基于概率论的支挡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铁道工程学报,2014(07) (13)魏永幸,罗一农,刘昌清·分项系数法与基于可靠指标设计方法的对比,铁道工程学报,2014(09) (14)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铁道工程》(第二版),2009年 3、主要完成的成果(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 (1)《重力式支挡结构荷载图式与安全评估技术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2007G039)(2007~2009) (2)《铁路路基支挡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研究—铁路路基挡土墙结构、锚固桩结构及锚杆(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2012G014-F)(2012~2013) (3)《高烈度地震区膨胀岩(土)深路堑支护结构试验研究》,玉蒙铁路结合工程课题(2007~2011) (4)《玉蒙铁路膨胀岩(土)路堑支挡结构受力模式及计算方法研究》,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07~2011) (5)《成兰铁路曲型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与报警技术研究》,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10~2014)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主持项目) (1)《包裹式加筋土挡土墙抗震特性及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09~2015) (2)《铁路路基支挡结构极限状态设计验证》,中铁二院横向课题(2015~2016) 三、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线路工程、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工程设计优化方法、路基支挡结构 研究生课程:土工原理、优化方法、路基支挡结构与边坡防护、项目计划与控制苏谦简历 一、基本信息 苏谦,男,1972年3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中国铁道学会地质与路基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铁道学会线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铁路建设协会理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会员、中国铁道学会四川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二、学术科研情况 主要研究领域:道路与铁道工程(土工设计理论与新结构、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基工程动力学、路基工程抗震减震技术)、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西南交大专项基金奖”等。 出版《高速铁路路基非埋式桩板结构理论与实践》、《土木工程概论》、《路基及支挡结构》等五本专著及教材。 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近3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埋入式桩板路基粗颗粒夹层结构应力波传播及动力流固耦合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接触层水动力特征与颗粒迁移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铁路路基轻质材料路用性能与控制参数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路基病害整治配套设计设备及施工工艺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高速铁路路基结构长期状态分析理论与维护关键技术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撑课题苏谦简历 一、基本信息 苏谦,男,1972年3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中国铁道学会地质与路基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铁道学会线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铁路建设协会理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会员、中国铁道学会四川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二、学术科研情况 主要研究领域:道路与铁道工程(土工设计理论与新结构、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基工程动力学、路基工程抗震减震技术)、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西南交大专项基金奖”等。 出版《高速铁路路基非埋式桩板结构理论与实践》、《土木工程概论》、《路基及支挡结构》等五本专著及教材。 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近3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埋入式桩板路基粗颗粒夹层结构应力波传播及动力流固耦合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接触层水动力特征与颗粒迁移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铁路路基轻质材料路用性能与控制参数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路基病害整治配套设计设备及施工工艺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高速铁路路基结构长期状态分析理论与维护关键技术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撑课题王齐荣,男,1963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程经济与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咨询与勘察设计工作,擅长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在线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线路设计现代技术与建设管理、工务工程。 已完成1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参编《铁道工程》、《铁路选线设计》、《线路勘测设计》等多部本科教材,是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的主要起草人、国家精品课程《选线设计》的主讲教师。 曾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和第一届“教学名师奖”、全国“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和“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等荣誉。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修编研究(Q024131101010038),甘孜州九石路锅底函至甘孜界白水河段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地下水专题报告编制(R054321101011023),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报告编制(VR01HX1101Y14043)。王齐荣,男,1963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程经济与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咨询与勘察设计工作,擅长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在线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线路设计现代技术与建设管理、工务工程。 已完成1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参编《铁道工程》、《铁路选线设计》、《线路勘测设计》等多部本科教材,是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的主要起草人、国家精品课程《选线设计》的主讲教师。 曾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和第一届“教学名师奖”、全国“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和“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等荣誉。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修编研究(Q024131101010038),甘孜州九石路锅底函至甘孜界白水河段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地下水专题报告编制(R054321101011023),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报告编制(VR01HX1101Y14043)。一基本信息 卜一之,男,1961年3月生,北京市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学术科研情况 1现主要研究方向 (1)?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及桥梁结构健全性研究 (2)?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2.1荣誉奖励 (1)2009年获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2)200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3)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自适应控制技术”) (4)200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5)2007年获中国铁路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三跨连续刚构钢桁拱桥关键技术”) 2.2专著论文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作为分项主持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主研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概论与应用》;发表论文40余篇。 2.3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钢斜拉桥施工全过程误差传播机理及其最优调控理论研究(主持,项目编号:51178394)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上装配化桥梁建设关键技术-连续钢箱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性能关键技术(主持,项目编号:2006BAG04B03) (3)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钢箱连续梁合理构造系统和设计标准专题研究(港珠澳大桥,主持) ?(4)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钢箱连续梁制造及安装关键技术研究(港珠澳大桥,主持)一基本信息 卜一之,男,1961年3月生,北京市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学术科研情况 1现主要研究方向 (1)?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及桥梁结构健全性研究 (2)?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2.1荣誉奖励 (1)2009年获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2)200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3)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自适应控制技术”) (4)200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5)2007年获中国铁路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三跨连续刚构钢桁拱桥关键技术”) 2.2专著论文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作为分项主持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主研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概论与应用》;发表论文40余篇。 2.3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钢斜拉桥施工全过程误差传播机理及其最优调控理论研究(主持,项目编号:51178394)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上装配化桥梁建设关键技术-连续钢箱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性能关键技术(主持,项目编号:2006BAG04B03) (3)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钢箱连续梁合理构造系统和设计标准专题研究(港珠澳大桥,主持) ?(4)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钢箱连续梁制造及安装关键技术研究(港珠澳大桥,主持)李亚东个人信息 一、基本信息 李亚东,男,1956年12月,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桥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担任《桥梁建设》、《世界桥梁》期刊编委,《桥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桥式与桥梁设计理论,钢桥疲劳寿命评估,桥史与桥式等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1)获奖:1992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2013年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 (2)教材和专著:主编《桥梁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副主编《铁路桥梁施工》;主审《铁路桥梁造型指南——德国铁路桥梁的设计理念》;参编《焊接钢梁的疲劳抗力》、《大贝耳特海峡东桥》、《桥梁漫笔》、《中国铁道大百科全书(工程工务卷)》、《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等。 (3)论文和专利:自2011年以来,发表论文35篇;取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 3、主要完成的成果:承担过轨道交通桥梁结构噪声预测与控制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复杂钢桥结构的焊接残余应力与焊接变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创新项目)等5项部级科研项目,主持或参加过南京长江二桥、重庆菜园坝大桥、准朔铁路黄河特大桥等20余座大型桥梁的方案设计、技术咨询、施工监控等工作。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主持项目主要包括桥梁钢结构典型构造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预测与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洋长大桥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高端装备研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精品资源课程《桥梁工程概论》建设项目(教育部)等;参研项目为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工程院重大或重点咨询项目。李亚东个人信息 一、基本信息 李亚东,男,1956年12月,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桥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担任《桥梁建设》、《世界桥梁》期刊编委,《桥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桥式与桥梁设计理论,钢桥疲劳寿命评估,桥史与桥式等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1)获奖:1992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2013年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 (2)教材和专著:主编《桥梁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副主编《铁路桥梁施工》;主审《铁路桥梁造型指南——德国铁路桥梁的设计理念》;参编《焊接钢梁的疲劳抗力》、《大贝耳特海峡东桥》、《桥梁漫笔》、《中国铁道大百科全书(工程工务卷)》、《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等。 (3)论文和专利:自2011年以来,发表论文35篇;取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 3、主要完成的成果:承担过轨道交通桥梁结构噪声预测与控制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复杂钢桥结构的焊接残余应力与焊接变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创新项目)等5项部级科研项目,主持或参加过南京长江二桥、重庆菜园坝大桥、准朔铁路黄河特大桥等20余座大型桥梁的方案设计、技术咨询、施工监控等工作。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主持项目主要包括桥梁钢结构典型构造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预测与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洋长大桥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高端装备研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精品资源课程《桥梁工程概论》建设项目(教育部)等;参研项目为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工程院重大或重点咨询项目。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网络信息-蒲黔辉 一、基本信息 蒲黔辉,男,1965年9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副院长、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和结构工程试验中心常务主任。兼任四川省公路学会桥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预应力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二、学术科研情况 主要研究方向: 1.?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结构行为的研究; 2.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 3.新建桥梁及既有桥梁结构的研究与评估。 学术成果及奖励: 《主跨72m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预应力锚夹具研制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铁道部级鉴定; 三跨连续钢梁悬索桥施工监控新技术的研究,科研成果通过四川省鉴定。 长联大跨度及常用跨度砼连续梁设计及下部结构线刚度研制研究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学术论文(部分) 1)吊杆拱桥考虑结构缺陷及带伤状态下受力特性研究重庆大学学报 2014.06 2)基于检测数据桥梁状态评估方法研究工业建筑 2014.06 3)索塔锚固区环向预应力束伸长值的影响因素和理论计算方法公路交通科技2014.08 4)一种新疲劳模型在疲劳寿命评估中的应用桥梁建设 2014.08 5)基于热点应力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验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05 6)曹娥江大桥主桥索塔锚固区节段足尺模型试验方案与空间受力性能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3.04 参编的教材及图书 1)主审:《工程结构检测与试验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参编:《大贝尔特海峡—东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铁道大百科全书—工务工程卷参编。铁道出版社 科研项目成果 主持或参与完成(或正在研究)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科研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铁道部基金项目、铁道部建设司基建工程重点攻关项目、重大横向科研项目以及与香港的合作项目。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特殊复杂铁路桥梁运营监测预警系统技术研究 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京沪高速铁路大型特殊结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大跨度桥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大跨度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 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高速铁路桥梁运营安全监测系统研究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网络信息-蒲黔辉 一、基本信息 蒲黔辉,男,1965年9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副院长、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和结构工程试验中心常务主任。兼任四川省公路学会桥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预应力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二、学术科研情况 主要研究方向: 1.?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结构行为的研究; 2.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 3.新建桥梁及既有桥梁结构的研究与评估。 学术成果及奖励: 《主跨72m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预应力锚夹具研制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铁道部级鉴定; 三跨连续钢梁悬索桥施工监控新技术的研究,科研成果通过四川省鉴定。 长联大跨度及常用跨度砼连续梁设计及下部结构线刚度研制研究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学术论文(部分) 1)吊杆拱桥考虑结构缺陷及带伤状态下受力特性研究重庆大学学报 2014.06 2)基于检测数据桥梁状态评估方法研究工业建筑 2014.06 3)索塔锚固区环向预应力束伸长值的影响因素和理论计算方法公路交通科技2014.08 4)一种新疲劳模型在疲劳寿命评估中的应用桥梁建设 2014.08 5)基于热点应力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验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05 6)曹娥江大桥主桥索塔锚固区节段足尺模型试验方案与空间受力性能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3.04 参编的教材及图书 1)主审:《工程结构检测与试验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参编:《大贝尔特海峡—东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铁道大百科全书—工务工程卷参编。铁道出版社 科研项目成果 主持或参与完成(或正在研究)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科研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铁道部基金项目、铁道部建设司基建工程重点攻关项目、重大横向科研项目以及与香港的合作项目。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特殊复杂铁路桥梁运营监测预警系统技术研究 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京沪高速铁路大型特殊结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大跨度桥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大跨度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 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高速铁路桥梁运营安全监测系统研究一、基本信息 钱永久,男,1963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既有桥梁结构的评估、诊断与加固理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以及大跨度混凝土桥梁的设计理论与工程实践等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或主研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有五项主研的科研成果通过省部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詹天佑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3、主要完成的成果:“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研究”获得1996年度四川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及应用”获得199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六)、“中、小跨径带翼小箱梁试验研究及标准化设计”获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二)、“吊装工艺下库区大跨箱拱桥全过程时变损伤研究”获2011年度凉山州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三)、“新型加劲悬索桥技术应用研究”获2011年度凉山州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结构安全保障战略研究”(分项负责人)、中铁二院项目“大跨度矮塔斜拉桥受力行为研究”、凉山州交通局项目“大跨度拱桥施工监控与试验”一、基本信息 钱永久,男,1963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既有桥梁结构的评估、诊断与加固理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以及大跨度混凝土桥梁的设计理论与工程实践等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或主研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有五项主研的科研成果通过省部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詹天佑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3、主要完成的成果:“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研究”获得1996年度四川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及应用”获得199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六)、“中、小跨径带翼小箱梁试验研究及标准化设计”获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二)、“吊装工艺下库区大跨箱拱桥全过程时变损伤研究”获2011年度凉山州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三)、“新型加劲悬索桥技术应用研究”获2011年度凉山州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结构安全保障战略研究”(分项负责人)、中铁二院项目“大跨度矮塔斜拉桥受力行为研究”、凉山州交通局项目“大跨度拱桥施工监控与试验”一、基本信息 卫星,男,1976年1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疲劳及稳定 (2)钢结构桥梁性能腐蚀退化 (3)大跨桥梁结构行为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主持和主研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它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近50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15篇,SCI、EI收录28篇,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200篇次。 3、主要完成的成果 近年来重点对钢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关键细节疲劳损伤机理开展研究。结合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对桥梁复杂结构疲劳试验及疲劳损伤机理开展了创新性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解决了钢结构桥梁面临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为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腐蚀及复杂应力场耦合下钢桥焊接节点疲劳损伤机理及演化规律2014-201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桥梁钢结构典型构造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预测与控制2014-201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剪力连接件疲劳损伤导致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刚度退化机理2014-2016一、基本信息 卫星,男,1976年1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疲劳及稳定 (2)钢结构桥梁性能腐蚀退化 (3)大跨桥梁结构行为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主持和主研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它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近50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15篇,SCI、EI收录28篇,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200篇次。 3、主要完成的成果 近年来重点对钢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关键细节疲劳损伤机理开展研究。结合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对桥梁复杂结构疲劳试验及疲劳损伤机理开展了创新性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解决了钢结构桥梁面临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为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腐蚀及复杂应力场耦合下钢桥焊接节点疲劳损伤机理及演化规律2014-201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桥梁钢结构典型构造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预测与控制2014-201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剪力连接件疲劳损伤导致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刚度退化机理2014-2016杨永清,男,1965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桥梁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和施工控制。主持完成山区大跨径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的设计施工技术模型试验研究、高速铁路特殊桥梁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京沪高速铁路连续梁拱桥收缩徐变试验研究等项目,首次实现我国特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悬臂浇筑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出自然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徐变预测分析的原理,实现高速铁路特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徐变变形预测分析控制。正在主持和技术负责海洋环境超大跨度公铁悬索桥结构特性研究、桥梁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理论及应用研究等项目。主编和参与编写、翻译混凝土桥梁结构理论、铁路桥梁检测维修、中国铁道大百科全书(工务卷)、城市轨道桥梁设计规范、大贝尔特——东桥等文献资料。二十多年来,负责和参与多座大型特殊桥梁结构行为分析理论、试验研究和施工过程监测控制,长期开展既有桥梁检测、评估工程实践和研究。杨永清,男,1965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桥梁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和施工控制。主持完成山区大跨径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的设计施工技术模型试验研究、高速铁路特殊桥梁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京沪高速铁路连续梁拱桥收缩徐变试验研究等项目,首次实现我国特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悬臂浇筑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出自然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徐变预测分析的原理,实现高速铁路特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徐变变形预测分析控制。正在主持和技术负责海洋环境超大跨度公铁悬索桥结构特性研究、桥梁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理论及应用研究等项目。主编和参与编写、翻译混凝土桥梁结构理论、铁路桥梁检测维修、中国铁道大百科全书(工务卷)、城市轨道桥梁设计规范、大贝尔特——东桥等文献资料。二十多年来,负责和参与多座大型特殊桥梁结构行为分析理论、试验研究和施工过程监测控制,长期开展既有桥梁检测、评估工程实践和研究。一、基本信息 赵雷,男,出生于1956年11月,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2)结构非线性分析及大跨结构行为研究; (3)桥梁结构随机分析理论与动力可靠度; (4)大跨度桥梁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实践。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万县长江大桥特大跨(420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自适应控制技术”)、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四川省优秀软件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结构分析与绘图管理系统SAD-89”)、铁道部优秀教材荣誉奖(获奖项目名称:“结构矩阵分析与程序设计”); (2)已正式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SCI收录4篇次,EI收录15篇次。 3、主要完成的成果 长期致力于桥梁结构行为、动力可靠度及大跨度桥梁结构施工控制等领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先后主持/主研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结构随机动力分析方法及动力可靠度研究、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空间随机响应及损伤状态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工程项目50余项,参与了国内众多重大项目的科研及工程实践: (1)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大桥关键设计技术及施工控制实施; (2)鄂东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控制及结构稳定性研究; (3)南京长江第二、第三大桥结构稳定性研究; (4)万县长江大桥钢筋混凝土拱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施工稳定性分析及模型研究; (5)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施工控制及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上述成果为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直接支撑并得到了成功应用,创造了 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交通运输部科研项目:特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 (2)交通运输部科研项目:嘉绍大桥关键技术研究分课题研究。一、基本信息 赵雷,男,出生于1956年11月,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二、学术科研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2)结构非线性分析及大跨结构行为研究; (3)桥梁结构随机分析理论与动力可靠度; (4)大跨度桥梁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实践。 2、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万县长江大桥特大跨(420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千米级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自适应控制技术”)、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四川省优秀软件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结构分析与绘图管理系统SAD-89”)、铁道部优秀教材荣誉奖(获奖项目名称:“结构矩阵分析与程序设计”); (2)已正式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SCI收录4篇次,EI收录15篇次。 3、主要完成的成果 长期致力于桥梁结构行为、动力可靠度及大跨度桥梁结构施工控制等领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先后主持/主研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结构随机动力分析方法及动力可靠度研究、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空间随机响应及损伤状态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工程项目50余项,参与了国内众多重大项目的科研及工程实践: (1)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大桥关键设计技术及施工控制实施; (2)鄂东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控制及结构稳定性研究; (3)南京长江第二、第三大桥结构稳定性研究; (4)万县长江大桥钢筋混凝土拱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施工稳定性分析及模型研究; (5)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施工控制及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上述成果为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直接支撑并得到了成功应用,创造了 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交通运输部科研项目:特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 (2)交通运输部科研项目:嘉绍大桥关键技术研究分课题研究。郑凯锋,男,1963年1月生,桥梁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IABSE)会员、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钢协桥协理事、教授级注册咨询师。 教学课程:本科生“钢桥”、“钢桥和组合结构桥”,研究生“钢桥结构设计和理论”。 科研方向:(1)钢桥,(2)大跨与超大跨桥梁;(3)复杂结构桥梁;(4)桥梁结构仿真计算分析:(5)损伤桥梁精细计算分析。 参加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第二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青藏铁路桥梁、琼州海峡3000米超大跨桥梁可行性研究等桥梁工程的设计、科研工作,主持80多项科研项目,参编《公路悬索桥设计细则》等,担任40多座大型、复杂桥梁工程建设的技术顾问和咨询专家,发表论文110多篇,考察过50多个国家的著名桥梁和特殊结构桥梁。 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公路桥梁学会优秀论文奖,获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郑凯锋,男,1963年1月生,桥梁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IABSE)会员、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钢协桥协理事、教授级注册咨询师。 教学课程:本科生“钢桥”、“钢桥和组合结构桥”,研究生“钢桥结构设计和理论”。 科研方向:(1)钢桥,(2)大跨与超大跨桥梁;(3)复杂结构桥梁;(4)桥梁结构仿真计算分析:(5)损伤桥梁精细计算分析。 参加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第二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青藏铁路桥梁、琼州海峡3000米超大跨桥梁可行性研究等桥梁工程的设计、科研工作,主持80多项科研项目,参编《公路悬索桥设计细则》等,担任40多座大型、复杂桥梁工程建设的技术顾问和咨询专家,发表论文110多篇,考察过50多个国家的著名桥梁和特殊结构桥梁。 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公路桥梁学会优秀论文奖,获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耿萍,女,1964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领域:隧道与地下工程抗减震技术、盾构隧道结构设计理论。1994年至1996年获文部省奖学金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防灾研究室学习。近年来主持和主研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应用基础计划项目、铁道部重点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西部交通科技项目等10多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为第1发明人);发表论文60多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及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参与撰写国家标准《盾构隧道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抗震设计细则》,主要承担隧道抗震计算方法和盾构隧道抗震设计的内容;参编《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水底隧道》。 在研项目: 主持: (1) 近断层交通隧道震害机理与结构抗减震适应性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海底盾构隧道全寿命抗震性能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研: (1) 高速铁路交叉隧道动力特性及结构安全性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2) 复杂环境作用下地下结构的长期安全性及其预测方法,国家973计划课题 (3)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国家973计划子课题耿萍,女,1964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领域:隧道与地下工程抗减震技术、盾构隧道结构设计理论。1994年至1996年获文部省奖学金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防灾研究室学习。近年来主持和主研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应用基础计划项目、铁道部重点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西部交通科技项目等10多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为第1发明人);发表论文60多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及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参与撰写国家标准《盾构隧道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抗震设计细则》,主要承担隧道抗震计算方法和盾构隧道抗震设计的内容;参编《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水底隧道》。 在研项目: 主持: (1) 近断层交通隧道震害机理与结构抗减震适应性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海底盾构隧道全寿命抗震性能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研: (1) 高速铁路交叉隧道动力特性及结构安全性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2) 复杂环境作用下地下结构的长期安全性及其预测方法,国家973计划课题 (3)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基本信息 王英学:男,1972年9月出生,工学博士,博士后经历,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隧道施工力学、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 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获铁路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及其他省部级奖2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国家教材3部。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被EI收录10余篇。获发明专利4项。 2、主要完成成果 在高速铁路车-隧空气动力学研究和隧道施工力学方向取得主要研究成果: 1、通过对高速铁路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峰值影响因素分析,首次确定微气压波-隧道阻塞比的理论关系。 2、提出了多种新型高速铁路隧道洞口缓冲结构形式,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有效解决了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所引起的微气压波释放问题; 3、对节理岩体的块体结构稳定性及节理尺寸随机性分析,提出考虑块体尺度的节理围岩评价方法。 3、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级1项:高速铁路隧道降噪缓冲结构设计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2012-2015)、1、基本信息 王英学:男,1972年9月出生,工学博士,博士后经历,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隧道施工力学、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 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获铁路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及其他省部级奖2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国家教材3部。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被EI收录10余篇。获发明专利4项。 2、主要完成成果 在高速铁路车-隧空气动力学研究和隧道施工力学方向取得主要研究成果: 1、通过对高速铁路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峰值影响因素分析,首次确定微气压波-隧道阻塞比的理论关系。 2、提出了多种新型高速铁路隧道洞口缓冲结构形式,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有效解决了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所引起的微气压波释放问题; 3、对节理岩体的块体结构稳定性及节理尺寸随机性分析,提出考虑块体尺度的节理围岩评价方法。 3、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级1项:高速铁路隧道降噪缓冲结构设计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2012-2015)、一、 基本信息 王志杰,教授,1987年7月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专业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取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西南交通大学规划处处长和建筑学院党委书记等多个职务,现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主要成员等。在科研上主持过40多项国家级省级及企业重大技术项目,获得过2项国家级科学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和1项詹天佑科学进步专项奖等。并先后在《岩土力学》、《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隧道建设》和《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城市地铁和隧道担任咨询专家。 二、 学术科研情况 1、 主要研究方向 ?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 信息化理论与健康监测 ? 既有隧道的安全性与评估技术 ?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 2、 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获奖、专著、论文、专利等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1项;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省部级一等奖2项; ? 省部级三等奖3项; ? 詹天佑科技进步工程奖1项; ? 授权国家发明及实用性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新型专利3-6项; ? 发表EI、核心论文50余篇,参编教材1部。 3、 主要完成的成果 主持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重大工程技术科研项目(代表性科研项目): 乌鞘岭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祁连山越岭段碎屑流地层隧道支护参数及施工工法研究、浏阳河水下隧道施工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地震区隧道结构抗减震模式研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在公路隧道衬砌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弱围岩特大断面隧道关键技术研究、昔格达地层隧道施工技术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以及都汶路、雅泸路等10多条高速公路40多座隧道的信息化监测和质量检测评价等。 4、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 西部交通科技厅项目等纵向和横向项目十余项。一、 基本信息 王志杰,教授,1987年7月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专业毕业获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