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50-IMDB最新排名 第2页 IMDB资料库

故事发生在纽约大都会里,由让·雷诺所饰演的职业杀手莱昂,受餐厅老板委托杀人。当他是以杀手的身份出现时,冷静而神秘,杀人手法令人热血沸腾。但当他卸下杀手面具时,则又回归成为平凡的市井小民,简单到连基本身份证、银行帐号也都有,每天至少喝杯鲜奶,喜欢浇花及细心地擦拭心爱盆栽的树叶,是个具有双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而就在莱昂所住的公寓内,有人暗渡陈仓的进行毒品交易,警方缉毒组伪装黑帮份子,为查缉毒品而入侵,杀了贩毒者一家人却遗漏了小女孩马蒂达。马蒂达为了安全起见而躲进隔壁李昂家,她无意中发现了莱昂的杀手身份,为了保护自己及报灭门之仇,马蒂达以坚定的口气要求李昂训练她成为一位真正的职业杀手……在此同时,警方亦全力搜寻马蒂达并拘禁之……莱昂只身闯入警局大开杀戒,警方大惊慌之余,下令围剿大厦并全力搜捕李昂,双方交战之下引发了一场紧张刺激的终极追杀。杀手莱昂为吕克·贝松的第一部美国电影。此片有几处拍摄手法颇具新意,在视觉方面有压缩的效果。此片亦是吕克·贝松表现他对电影狂热最佳的代表作。此片是一部以法国人角度去拍摄的美国电影。让·雷诺有史泰龙的冷峻脸孔,有法国人的压抑特质。马蒂达(娜塔莉·波曼饰)一位枯瘦如柴有法国味的美国女孩,是本片的视线焦点。盖瑞欧德曼突出、激烈的警探演出,情绪起伏令人无法捉摸,是全片最为突兀、也最为抢眼的一角。此片最难能可贵的是法国完整导演版,比前两年在台上映时多出20分钟。这20分钟里面最重要特色的是有让·雷诺与娜塔莉·波曼的缠绵床戏。这是一部偏属于暴力美学的动作巨片。延续杀手风格电影,《尼基塔》以女杀手为主角,此片则以男性杀手为主体,解剖现代文明纽约市的边缘人。在好莱坞的日落大道边,有一个荒废的豪宅,院子进里的游泳池里发现了创作家卓伊利斯的尸体。故事就由这具尸体展开。失业又被分期付款所逼的卓伊利斯,逃到了默片时代的大明星若玛也斯的大屋内,受她的委托,修改一个叫《莎乐美》的剧本,从而开始了他的剧作家生活。后来他们二人都被对方所吸引。伊利斯对大导演马克斯作若玛的管家侍候若玛大为不解。剧本完成后,为了要把这本剧本送给老朋友沙利路比德导演,若玛带了伊利斯,叫马克斯开车到摄影场。这位导演只对这部老爷车感兴趣,并不喜欢若玛的剧本,马克斯和伊利斯都不敢把真像告诉若玛。这时伊利斯对在摄影场剧本部工作的贝蒂一见钟情,若玛知道这件事后决意要破坏他们的感情,伊利斯非常生气,将所有事情的真像都揭露了。若玛失去了返银幕的幻想,追上正想离开这间大屋的伊利斯,开枪射死了他。这部电影是比利.威尔德所导演的,他叫巨名的导演修特勒海姆和大明星参孙主演,用冷酷的眼光砌底描写妄执人心丑陋的一面,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德瑞克温亚(爱德华诺顿)是一个极端聪明,可是却四处惹祸的青年,他崇拜新纳粹主义,仇视所有有色人种。他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在学青年,有一个小康家庭,学校功课名列前矛,造成他充满仇恨的性格主要是因为幼年时父亲被黑人所射杀,他将所有的悲伤与愤怒,转成对付有色人种的力量,他崇拜纳粹党,将书房贴满了希特勒的照片,更在身上刺上纳粹的〖字图腾,同时积极地收编社区里的白人青少年,成为他的白人势力,到处迫害有色人种的商家,让种族之间的对立更加明显,在一次与黑人的冲突中,他射杀了两名黑人,被判刑入狱,可是无形中却更加确定他在该帮会中的领导地位。他的弟弟丹尼(爱德华福龙)一样是位聪明绝顶的学生,视他哥哥为新一代的白人英雄,效法他的行为,也在自己身上刺上许多新纳粹的图腾,眼见丹尼就要踏入他哥哥的后尘,于是他的老师规定他,要他回忆当时他哥哥的种种行为,编写成一份报告,透过这份报告,我们可轻易地看出这个家族的悲伤过去与无奈,这份作业的名字就是『美国X档案』。在狱中的德瑞克并不好过,他身上的新纳粹标记使他成为黑人注意的焦点,使他不得不与许多和他一样的新纳粹白人靠拢,以求自保,可是他因为工作的关系,竟然与一个黑人结成了好朋友,在此同时,他发现自己所投靠的团体,还有吸食毒品等其他不法行为时,这使他的高贵白人梦想完全破灭,他决定要脱离他们,可是结果却是一顿狠狠的修理。这一次的教训让他对自己的过去充份地反悔了,回首过去因为年少无知所闯下的大祸,他决定不顾一切痛改前非,但是他故乡的同伴与女友都不知道他的想法,只顾着他的出狱疯狂地喝酒庆祝,这个当时他所组织的白人战士团,已经比三年前大了将近十倍,但是他深深明了,这个组织已经被有心人士给利用了,于是他告诉他的女友,他要离开他们了,并且带着他的弟弟,永远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并且代替已经过世的父亲,重新让这个家走回他该走的方向,也要弟弟好好的念书,两个人放弃仇恨的过去,重新过生活,可是浪子回头,真的能够金不换吗?爱德华.诺顿在片中饰演一位极端仇视黑人的新纳粹主义青年,德瑞克.温亚,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温亚的父亲被黑人所射杀,这成为他一切行动的直接导火线,他将所有的悲伤与愤怒转化成了针对有色人种的"战斗力量";而丹尼,温亚的弟弟,影片中有很多镜头显示出他那双安静的眼睛、默默观察的眼睛,他始终在一旁观察他的哥哥并以他为榜样,这在他不时露出的微笑和偶尔流露的言词中有着微妙的暗示。然后,温亚因为残忍杀死两名黑人而入狱,社区里的白人青年把他看作英雄,丹尼顺理成章地走上哥哥的老路。当我看到温亚痛苦着扑向浑身鲜血的丹尼时,脑海中忍不住浮现一个疑问:他是否还会坚持不针对黑人的行为,在经历了这又一次丧亲之痛以后?而如果他真地再走上老路,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这个家庭,温亚与丹尼的家庭,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可怕的漩涡:在两个孩子还是学校的优秀学生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就经常跟他们说起黑人的种种劣迹,说起那些有色人种的存在如何排挤着正统的白人,令他们无法过上舒心的日子。这种教育和灌输,不激烈,但深入骨髓,也许当时温亚并没有在意,但仇恨的种子已播下,是死亡让它一夜之间开花结果。温亚对丹尼也是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而他们,只不过是全美大量种族歧视主义者的一个典型缩影。然而仇恨,它是无根的,说穿了就像一场游戏。在监狱中,温亚因为劳动关系结识了一个黑人,他健谈、乐观,他说的话常常浅显却比什么都更有力量。比如他问温亚:你们为什么那么恨黑人?连原因都不知道,就因为无端的愤怒!是的,就因为愤怒而让仇恨扎根那么多年,值得吗?这让我想起古龙笔下的悲剧人物,背负着血海深仇,日复一日让复仇吞噬生命的乐趣,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可笑!暴力消灭不了愤怒,生命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改善,温亚开始懂了。这个仇恨的怪圈,它不应该再继续旋转下去。还有平等。种族平等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为什么仍然冲突不断、流血不断?当某某地区黑人就业率成为评判政绩的标准,当某某学校黑人学生享有的优惠成为非执行不可的政策,平等就成了一种形式。平等不应当只是形式,它不是炫耀的花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平等应当建立在双方的理解与沟通上。只是把"平等"装饰成神放在高台上顶礼膜拜是远远不够的,那只会引起嫉妒、误解,继而是仇恨。理解,就像那个黑人对温亚所说的他的妻子,他夸张的举止和丝毫不掩饰的欢乐深深感染了温亚,我相信在那一刻温亚冰冷的敌意开始融化,因为他知道了,黑人与白人,与世界上所有人都有着一样的欲望、一样的欢乐与悲哀。人性,这是最起码的平等,天生的平等。越战期间,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毫不留情”地除掉库尔兹上校,一个叛逃美国军人。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险深入柬埔寨。在一处偏僻的热带丛林内,精神失常的库尔兹上校以其嗜血成性的残暴统治着当地土着居民,成为他们盲目崇拜、迷信的图腾。随着小艇驶入柬埔寨,威尔德一行人似乎卷入一个超乎现实、彻底疯狂的世界,淹没在人类灵魂最黑暗、卑劣的阴影里……虽然本片在当年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但整体而言,【现代启示录】的确是一部能够震撼人心的电影。柯波拉的手法雄浑,将炮火漫天的越战,塑造成人类末世的地狱景观,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讨的战争史诗钜片,尤其剧中以交响乐搭配直升机大屠杀的一幕,更是众多影迷们所称道的经典镜头。《现代启示录》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年拍摄的经典名作。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为了迎合主流观众的胃口,该片曾删掉长达49分钟的内容。20年后,科波拉在电视上收看这部旧作时,深感当时的“顺从”给它带来的缺憾。也许,经过这二十年的风云变幻,如今的观众已趋向成熟,可以承受当初大刀阔斧剪去的那些个性独特和带明显政治意味的情节。于是,在科波拉的策划下,这部惊世之作终于恢复其本来面目。果然,科波拉此举令观众大开眼界:新版《现代启示录》显得更为丰满、成熟。不仅主题表达更加中肯、深切,其节奏、气氛也更加富于变幻,196分钟的放映时间于不知不觉中一晃而过,毫无臃肿拖沓之嫌。这次,机器人主脑者派出最先进的T-1000型终结者,回到约翰康纳(爱德华·弗朗 饰)的童年时期,预备杀死约翰,使未来人类世界群龙无首。T-1000型杀害了约翰的养父母,然后变成养父母外形欲诱杀约翰,幸好终结者赶到,救出约翰。T-1000的另一个目标是莎拉,不料亦遭到终结者和约翰的破坏。莎拉和约翰决意消灭制造机器主宰者和T-1000型的塞柏电脑公司,一阵恶斗后,电脑公司被炸成一片火海。然而,T-1000型仍穷追不舍,将莎拉等人逼入钢铁厂,并将终结者打成重伤……1. 导演不无得意的抱怨了一把,第二集的片头壮观的场面拍摄耗资巨大,所用资金足够重新拍摄一部第一集。呵呵,就是那些裸奔的T800在未来世界横冲直撞的那段战争场面。还出现了长大以后的约翰。那位老兄在被剪辑掉的和平结局中也会出现,扮演成为了美国议员的约翰。5. 阿诺那把很酷的枪(就是单手旋转一下就可以上子弹的)实际上是特制的,加大了扳机圈,让枪可以自如的在阿诺的手中转动。一次,阿诺拿错了,差点把手指转飞掉。9. 还记不记得那个疯人院的院长,这位精神病医生的角色可是贯穿整个终结者三部曲的重要人物,在三部中全部有出场。第一集到警察局审问前来拯救萨拉的抵抗军战士(也就是约翰的老爸,好像叫里斯),并安慰萨拉,和阿诺在警察局门口擦肩而过,逃过一劫。第三集中还是警局专用的精神病医生,在墓地安慰女主角的时候被阿诺吓跑了。12. 那个戴眼镜的疯人院守卫(就是那个拿舌头舔莎拉的咸湿佬),在莎拉出逃的时候被狂殴。那段戏很恐怖,因为演员琳达是在真打,那个倒霉的男演员的惨叫传到了四个街区外。这都是因为莎拉出场的时候也有一场殴打戏。是守卫殴打莎拉,但是那位老兄太仁慈,实在无法下手痛殴一个女人,效果出不来,该段场面被不断重拍,而琳达也不断重复摔倒,导致膝盖受伤。琳达很生气,后果很严重。15. 以T800,少年领袖,刚从疯人院里出逃的领袖母亲组成的奇异家庭,在赶往边境的途中路过一个加油站时,有一段阿诺学习人类微笑的戏。在电影版里被剪掉了。如果不剪掉的话,估计会让观众投诉产生不适感。(从没见过这么恐怖的微笑)19. 阿诺拿着的加特林机枪实际上是一把真枪,用来装在直升飞机或者汽车上使用的。射速是每分钟6000发。实际拍摄的时候降到了2000发,因为这样火舌的效果更猛烈。  20. 阿诺扫射完毕,眼中出现了伤亡人数。注意到了吗?是0.0。好像会有死亡0.1的样子。原先想直接用伤亡人数0 的。但是这样的效果逊毙了。第三集也出现了类似的镜头,出现的数字是很老土的000,所以说不同的导演真的相差很大。32. 好了,本片的第二对孪生子出场。当T1000变成莎拉的模样欺骗约翰的时候,真的莎拉从后面出现。此时,站在前面的假莎拉是由琳达.哈密尔顿扮演的,而后面的那个,则是琳达的妹妹莱斯利。34. 影片本来的结尾应该是核战没有爆发,莎拉老年时,在公园里看着成年的约翰和孙子玩耍。导演认为琳达的老年妆是在是太烂了,而且和片中年轻的莎拉不太相称。于是就去掉了。改成了现在的电影结局:一条漆黑的公路,不断闪现的黄线,加上琳达的旁白。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结局的。不过制作这个结局的时候,离片子正式完工只有两天了,制作人员都四散各地了。于是导演从片子里面众人驱车去摧毁天网的那段戏里面截取了一段镜头,加上了旁白搞定。因为这段镜头只有几十秒钟可用,台词长度必须控制得非常精确。这个结局后来被收录在《终结者2》的终极版DVD中,被称为“阳光灿烂版”结局。·非常令人惊异的是,“西泊汀系统”和“天网”确实真实存在。在网上搜寻,“西泊汀系统”可以找到8000的连接,它实际为一种多媒体电脑。而“天网”的连接则有14000个,有很多网络服务或者站点都名叫“天网”。·影片拍摄时一位女士走进摩托骑士酒吧,以为这是真的酒吧,完全无视运载布景的卡车和摄像机、灯光。当她看见施瓦辛格站在酒吧中,只穿着拳击手穿的短裤,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施瓦辛格回答说这里正在举办“男士脱衣舞之夜”。·在电影剧情设定中,“只可以传送人体”并没有“只可以传送人类”的意思。T-800的表皮由活体组织构成,整体而言T-800其实就是一个真人。所以它可以被传送。而T-1000,DVD制作人林凡的解释是1,既然T-1000是由活体分子组成并“装饰”过的,那么它可以产生足够的有机物来通过审查,并穿越时间隧道。2,这个液体金属杀手身体表层可以模拟肉体构造,制造一张“人皮”以通过审查。3,别问为什么。·爱德华·弗朗在片中大部分的声音都是经过他本人重新配音的,因为拍摄时他正处于变声期,他的童音只在他跟终结者讨论“人为什么会哭”时保留,卡梅隆认为这段戏要戏剧化一些,所以还是保留的好。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马特·达蒙饰演)。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幺,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面对随时降临的各种危险,他们逐渐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影片分析: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表现非常逼真,几乎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另一方面,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8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人性的表现,从这一点一下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的挖掘了战争中的正义和人道精神.莱昂纳多·谢尔比(盖·皮尔斯)总是穿着价值不菲的手工制套装,开着最新款式的美洲豹跑车,表面看上去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商人,可是,他却没有家,匿名住在廉价的汽车旅馆里,用现金付帐,他的生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向杀害他妻子的凶手复仇。原来,若干时日以前,正值新婚的谢尔比夫妇遭到了一名歹徒的袭击,凶犯残忍地杀害了莱昂纳多的妻子,莱昂纳多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尽管在警方看来,这是一起每天都会发生的普通抢劫案件,但是莱昂纳多的生活却从此彻底改变了,不满于警方草草结案,莱昂纳多发誓要追查到凶手,替惨死的爱妻报仇。可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却令莱昂纳多举步维艰,他只能凭借一些零碎的小东西诸如纹身、宝丽来快照等才能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且,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他必须要使用一切方法立即将之记录下来,因为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无法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来做什么。调查艰难地进行着,莱昂纳多遇上一个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一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的叫泰迪(乔·帕托利亚诺)的家伙,但是他看上去鬼鬼祟祟的,好象不怀好意,到底谁才可以信任,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那些不断显现出的记忆到底会把自己引向哪里?莱昂纳多陷入了困惑中……凭心而论,本片的情节并不出奇,不过是一个男人为自己死去的妻子复仇的故事,但是是什么能令它看起来与众不同?是那个处于重重迷雾中的男子莱昂纳多,他罹患了奇特的失忆症,他无法记得15分钟以前所发生的事,甚至在奔跑中他会忽然忘记自己是在追别人还是正在被别人追赶,可是他却不惜一切要寻找真相为妻子报仇,他得到的消息中又有多少是可信的呢?他身边的人又有谁是可信的呢?莱昂纳多不知道,观众们也不知道,只有随着破碎记忆的闪现,在影片的最后,真相才会大白。如果你看过本片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的另一部影片《党羽》,那么你就会知道看这位导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会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设想猜测最终的结局,本片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开始于一起抢劫案,也终结于这起案件,我们知道发生什么却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断断续续的回忆闪现中,每次回溯,我们都会找到一些新的相关线索或当事人,他们将观众和莱昂纳多一起引向结尾,也可以说是最初的开始。男主角莱昂纳多的扮演者盖·皮尔斯因在《洛城机密》中饰演了一名正义廉洁的警察艾克斯利而广为人知。在本片中,他的表现也是相当精彩,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男主角处在非常状态中的那种困惑和迷惘,在他那邻家男孩般英俊的外表下,藏着一份不为人察觉的不安和躁动,甚至有人将他和《西北偏北》中的加利·格兰特相提并论,并认定皮尔斯这次的出色表演将为他在明年的奥斯卡奖上赢得一席之地。现在就说明年的奖项或许为时尚早,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本片上映后,人们再见到皮尔斯时会大叫:“嘿,那不是《记忆碎片》里那个男主角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嘿,那不是和拉塞尔·克罗一起演《洛城机密》的那个家伙吗。”片中还有两张我们熟悉的面孔,那就是曾出现在《骇客帝国》中的凯瑞·安妮·莫斯和乔·帕托利亚诺(叛徒赛弗),那个身手矫健功夫凌厉的女骇客崔妮蒂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回,凯瑞·安妮·莫斯脱去戎装,饰演一个放浪形骸的酒吧女招待,不知道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风味。本片算不上是大制作,但是导演将错综复杂的情节安排在冷静犀利的镜头语言之下,集合了暴力、玄疑等诸多因素,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思考,堪称是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佳作。美国影片。1930年生产。C.卓别林编剧、导演、作曲兼主演。它是卓别林第一部运用音响效果的影片,但无对白。因为当时他仍认为对话会破坏演员的表演。这依然是以夏尔洛为主人公的悲伤的喜剧。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杰作,首先应归功于卓别林天才的表演,其次是作为电影大师那种安排全片结构和处理细节的能力,一丝不苟、严谨缜密而又流畅自如。影片采用音乐式结构,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连串合乎逻辑首尾呼应的故事,而是对一组主题的叙述。这组主题的展开和处理与音乐旋律的主题一致:清醒与迷惘、梦境与现实、贫穷与富裕、自私自利与自我牺牲。美国空军将领杰克·瑞朋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他把他的轰炸机派去摧毁了苏联,因为他怀疑共产党正密谋侵害美国人民,美国总统接到了杰克的建议。与此同时,苏维埃的大使威胁总统,如果苏联遭到任何不明武器的攻击的话,苏联政府都将按下“世界末日装置”。这个装置的威力之大,足以毁灭地球上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体。彼得·塞勒斯在电影中一人分饰三个有可能改变这一悲剧的角色:英国代表团领队里昂努·曼德拉,他是唯一能够接近疯狂将军的人;美国总统墨尔金·马夫雷,他对这一灾难所做的最有效的努力就只是安抚喝得醉醺醺的苏维埃总理;前纳粹天才核战争狂博士,他认为“因为现在看来因该非常明显的原因,一个这样的装置是不可能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的”。炸弹在这三个荒诞、滑稽的小丑推动之下,是否还会如期投向苏联?苏联又是否会启动“世界末日装置”?世界又将会变成怎样?一种前所未见的可怕外星生物袭击了正在太空航行的一艘人类飞船。这种外星生物可以寄生在人的身体中快速成长、繁殖,而被寄生者很快就会死去。生物快速发育成长,逃到飞船的底层,开始疯狂地寻找食物。飞船上的成员接二连三地遇害,女科学家温莉与外星生物展开了不屈的战斗……如果说有哪部电影开创了恐怖电影的新纪元,那一定就是《异形》。 1979年出品的《异形》第一集开启了恐怖电影的新模式,成功的将科幻与恐怖结合在一起,并赋予了深深的内涵:“异形”的世界中浸透了七十年代美国文化大动荡的特色,外来的冲击以及自身的压力使当时的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那感受就如同在黑暗中真的潜伏有外星生物一样。化装设计吉格设计的异形形象和卡罗·拉姆拜迪创造的视觉效果冰冷而恐怖,在这种氛围中女英雄温莉带给了观众唯一一丝暖意。星际航船 “诺史莫”号是一艘载有7名船员的大型 商业运输船。它正带着大量的矿石返回地球。中途时处 在休眠状态的船员被主电脑唤醒,原来飞船接收到一组 信号,根据接到的指令,他们必须改变航行,追查事情 原由,适当采取援救活动。 信号是由一个原始星球上发出的,那里的大气无法 供生物生存。派到地面的分队成员发现了一艘航船残骸, 船员早已死亡,成为化石。但在底舱却发现了许多类似 虫卵的大圆球,它们被一层射线保护住,似乎还有生命 活动。而此时在母船上的第三指挥官里普利中尉却已破 译出信号,那并不是求救而表示一种警告,但已来不及 了。卵中的生物袭击了一名队员,破坏了他的防护服, 并停留在人的脸上,船上的科学家阿休试图切开它,不 料它流出的血的竟是一种可怕的强腐蚀酸液。正在人们 一筹莫展时,一天后,它却突然死了,体内的酸液被中 和而外壳却逐渐硅化成一个坚不可破的装甲。 好景不长,更糟的事发生了。原来这种外星异形生 物根本没有死,它潜入了人体作茧,在里面长成后杀死 寄主存活。面对这种可怕的生物,船员开始分散去找它 并消灭它,不料它却已长成一个巨大的异形怪物。船员 一个个地被它吞吃掉,而里普利却发现主电脑有问题, 它被输入了一些奇怪的指令。原来这次航行是公司预谋 的,目的是带回外星生物作研究,并以牺牲全体船员的 代价执行,阿休正是派来执行任务的人造人。里普利设 法杀死了阿休,并决定弃船以毁灭异形。就在穿梭机离 开母船后, 自毁程序启动, 然而异形却已经在穿梭机 上,里普利用排物管道,将异形放逐到太空,然后进入了休眠。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影片的结尾则是常见的“黎明曙光”,代表了好莱坞的一般模式,更被中国早期影片奉为经典。本片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他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1935年,电影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就上映了。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起反击。卓别林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现实生活虽然困苦,但要怀抱希望的去生活。是而,影片结尾之处夏尔洛示意女孩改变一脸严肃的神情,满怀期望与喜悦的和他去寻找新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中国竟然与当年一个建立在追逐利润而忽视打工者权益的冷酷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实应令某些人愧疚不堪才是。他们开着车,人生地不熟的,走错路是正常的。只是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们会误闯鬼怪神灵休息的世界。他们穿过那条神秘的隧道之后,看见的是一片蓝天,葱郁的草地还有清新的风。这似乎已经现在社会里少有的场所了吧。奇怪的是空无一人的小镇街道上,两旁是香喷喷的食物。千寻的双亲按捺不住食物的诱惑,根本不在乎食物的主人不在这里。拿着食物就吃。千寻无法阻止父母的举动,这里令她不安,她只好在空旷的小街里走着,游荡着。此时,夜幕降临,白龙身后大屋的灯光亮起.千寻被他严厉的语句吓地转身就往父母那里跑。一路上,灯光一盏一盏地亮起,似有似无的影子在她身边晃悠着,让人好为这个瘦弱的小女孩担心,期望她赶快到父母那里,跟他们一起离开。千寻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却发现来的路不知在何时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她不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她希望这只是一场梦,拼命想使自己醒过来,可无论如何也不行。一艘华美绝伦灯光通明的船慢慢向这边使来,停岸了,却发现是一个个带有面具的影子。千寻害怕极了,她突然发现自己正在逐渐地变得透明。这时白龙出现了,他轻轻地对千寻说,别怕别怕,我是站在你这边的,吃了这里的食物你就不会消失了。当汤婆婆的爪牙,汤婆婆的乌鸦仆人在天空盘旋着要抓千寻的时候,白龙却带着千寻躲过了,但他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千寻却依赖地拉着他,白龙对她说,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你只有一个人走下去。而在这里不工作,就会被汤婆婆变成动物。于是,她沿着白龙给她指引的路,找到了锅炉爷爷,拜托他给自己一份工作。锅炉爷爷却拒绝了,他说自己人手已经足够了。不过,当送饭来的小玲看到千寻的时候,他却说这是自己的外孙女,让小玲带着她去见汤婆婆的时候,看的出来这是个心地善良的爷爷。见汤婆婆之前,连门都没有敲就想直接推门就入。见到汤婆婆之后,就能发现这是一个爱发脾气又贪钱的物质女人,对自己的孩子,巨大的宝宝纵横娇惯。签下合约。千寻开始在这里工作。并且被汤婆婆拿走了千寻原本的名字,只留下了一个小名:小千。想想名字是在一个世界的证明,千寻被汤婆婆强迫改名为“小千”,就是为了让她忘记自己的名字,忘记自己是谁。名字,在这里成为了一种与真实世界(即本我)联系的象征。名字是联系她的本体和原来世界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点。魔女汤婆婆夺走她的名字就是为了留住她,让千寻成为这个世界的人的形态,为她工作一辈子。失去了名字的人,也就失去了在那个世界的身份和生存的依据。下雨之日。不管社会如何颓废和弥漫着物质的气息。一个小孩本质上还是善良的,看着无脸男在外淋雨,她为他开了一扇门好让他进来避雨。无脸男渴望朋友的心态,与现实社会中的人没什么两样。只要一点点善意的行为,就足已令人感动。油屋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腐烂神,仿佛就是污泥组成的一个神灵,恶臭熏天。当他进入汤屋里最大的浴池时,清澈的水顿时变成了浑浊的泥浆,千寻却忽然在他浑浊的身体里摸到了一跟铁般硬的东西。用绳子绑住那块铁,大家齐心协力拉。只是没想到拉出来的居然是人类废弃的垃圾,脚踏车,鱼线,甚至连肮脏的抹布都有。原来这不是腐烂神,而是河神。河神神清气爽地笑着,给了千寻一个丸子后,快乐的离去。千寻面对那条被在飞的白纸片追赶的龙,毫不犹豫地叫着,小白,来这里。她相信那就是小白(白龙)。看着小白(白龙)飞进汤婆婆的书房,而自己两手却全是他的血,千寻急着想要上去。无脸男却挡在她的面前,想给她满手满手装不下的金子。“吃”在这部动画片中的寓意似乎与贪婪的欲望有关,妖怪无脸男在澡堂子里越吃越多,而变得越来越邪恶。当无脸男用变出来的金子讨好千寻时,千寻却拒绝了。她已经明白,她要的东西不是金子所能买到的。千寻还在为白龙担心,她没有时间在这里浪费,于是,她慌忙的跑掉了。无脸男却开始觉得失落而变得恼怒,把感觉在嘲笑他的两个人吞进了肚子里。千寻想从巨人宝宝的房间进入汤婆婆的书房,其间汤婆婆进屋来看巨人宝宝,可是巨人宝宝在睡觉,汤婆婆只好离开。其实巨人宝宝是为了救千寻而装出睡觉的样子的。可千寻要离开时,巨人宝宝突然紧拉着她的手腕不放,要千寻陪他玩,并劝说千寻不要出去,因为外面有很多细菌。巨人宝宝死命的拉扯着,并威胁千寻说如果不陪同他玩耍,他就哭。让汤婆婆杀了千寻。没办法,千寻只好用人血吓唬他。此时粘在千寻身后的白纸片慢悠悠地冒出一个幻影,大家注意了,此时出现的是汤婆婆的死对头兼双胞胎姐姐——钱婆婆,但是她们都长得一样,连手上带的戒指都是一样的。   钱婆婆生气了,把巨人宝宝变成了一只肥大的白老鼠,把在天空飞着的仆人乌鸦变成了一只苍蝇。把三个头似的东西连在一起,化作巨人宝宝。然后要千寻交出白龙,因为白龙奉汤婆婆的命令,偷取了钱婆婆的魔女合约印章。而现在白龙如此痛苦是因为印章上的守护咒语起的作用。手拿着钱婆婆的印章,身边是变小的宝宝和变小的乌鸦。身后还有把身体所有东西给吐干净的无脸男。义无反顾地踏上火车,寻求拯救白龙的方法。那段火车上的时光,恬淡而舒缓,似乎是波澜过后生命沉淀下的温柔。最后,千寻终于独立。钱婆婆告诉千寻,无论是什么事情,包括与父母回到原来的世界、救白龙等等,都要靠自己。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千寻已经脱胎换骨,懂得感激、关心,想着为别人做件事。再不是那个吃着饭团、无助地流泪的小女孩了。在千寻与白龙返回的途中,千寻突然记起了听父母说过自己几年前为了捡一只落在河里的鞋子而落水,被一个男孩救起的经历,鞋子落水、男孩变成白龙救起自己的景象历历在目。而那条河的名字,就叫琥珀川。终于,千寻帮白龙找回了名字——赈早见·琥珀主。快乐的他们在蔚蓝的那片天空中翱翔,心情畅然,了无牵挂。最后,汤婆婆还给千寻出了一道难题——一群贪食的猪中谁是她的父母。如果说千寻的经历赋予了她一颗返璞归真的透明的心,那么此刻的千寻由于爱的笃信,更知晓了父母在何方。当然,父母不在这群猪中。终于,三人离开了这里,回到了原来的世界。千寻的父母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千寻想再回头看一眼那个小镇,想看一眼白龙,可是想起白龙告诉自己不能回头,于是咬着牙随着父母走出了隧道。她是否还能见到白龙,没有人知道……这个与人类世界一墙之隔的世界里的经历,让懵懂的千寻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爱。《幽灵公主》制作公映后,宫崎骏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后即宣告封笔。但1999 年底,宫崎骏称其已复出,正开始制作《千与千寻》。音乐仍旧由久石让创作,脚本/ 原作/ 监督:宫崎骏,制作总指挥德间康快,制片铃木敏夫。同年高畑勋导演的《邻居家的山田君》公映。宫崎骏曾对记者说:“我拍这部电影时,就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长大了、老了,还会想带自己的孩子重看这部电影。其实,我本来也想,让现在的老公公老婆婆看了,也会情不自禁地建议他们的孩子去看,不过这样讲是有点厚脸皮,所以还是把希望放在下一代吧。”如果一看见“爱”这个字眼就本能的联系到男女,这是对“爱”这个字眼的矮化。爱不但产生于男女,也产生于亲人,朋友,同事,同乡,同类,真正伟大的爱甚至包括敌人,非同类,生命环境。我想这也是此片给予我们的感动......此剧为宫崎本人带来另一个事业辉煌的成就,宫崎骏凭这部电影获得2002年初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十多个日本国内外奖项;除了打破日本票房和入座率电影外,还是首部风行全世界的吉卜力动画电影,相关产品、精品亦为吉卜力带来十分丰厚利润;或因此关系,2004年末公映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达1422万6千人次的入座率。《千与千寻》在美国、法国极受欢迎,迪士尼以巨资买下宫崎骏部分影片在美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DVD发行权。它是日本影史票房总冠军,超过300亿日元(折合2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为日本历史上的票房怪物。要知道,日本动画的年度经济总额才5000亿日元,而一般年度票房首位的作品往往不到30亿左右。强大的宣传攻势,甚至动用到了首相来为首映捧场。不仅如此,宫崎骏的成功甚至开始得到国际的承认,作品得到奥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奖项。在以往影片中 宫崎骏的情景设置只为了一个目的达到建构一种作者所想象的美丽空间,大多是森林,例如风之谷中的森林,拉普达的自然景观,龙猫居住的大树和乡村美景等。画面上森林占了很大的比例,色彩上以绿色、蓝色为主,分多层次展开,制造了一种视觉效果,从而激起相应的心灵感应。《千与千寻》中则大胆地起用了现代都市背景,同时故事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在森林,而是安排在一个日本古时期的澡堂。虽然说该片在影像技术方面有突破,是首次以全数码制作的动画电影,在画面、色彩、音响上更具细腻感和层次感,但片中的场景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一个视听上的超越,而是有了较前期更深的用意,一方面借此场景表现日本民族传统文化,本土观念更易回归,另一方面,场景本身有其寓意,千寻在这个场景中成长与洗练,不仅是对人身体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灵魂的洗礼 。说到故事的背景,这多少是源自我童年的回忆。《千与千寻》里的“神秘之城”,是根据江户东京建筑物园而描绘的。我在那里留下不少童年的足迹;现在仍经常到那儿散步,缅怀一下童年旧事。面对古旧的建筑,我不禁觉得现代人应该反省反省:他们总是夸大自己的问题,难道都忘了古人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的吗?只要我们能重拾昔日的勇气,那么,天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至于故事中的温泉大浴场,则是源自我童年时的遐想。我小时候到过一所日式浴场,布置非常特别,令我印象难忘,一直希望创作一个以此为背景的故事。有时我忽发奇想:一个专为神仙而设的浴场必定更为有趣———现今的神仙日理万机,大概也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吧。这就是你们在《千与千寻》里看到那有神仙光顾的浴场了。《千与千寻》叙述了千寻的一个生活小片段,讲述她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克服困境。这正是我要我那些小朋友学习的。这故事也令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进入一间大机构做事的情形。面对陌生的环境,冷漠的人事,这女孩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发掘内在的潜能,克服种种挑战,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现实世界里的人事,是如斯复杂!是非黑白,往往很难界定。正如故事里的汤婆婆,看似是个坏人,但背后却也有她辛酸的一面。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片没有把紧张悬念作为最主要的元素,而是加入大量幽默的对白,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片中没有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悬念发展情节,这本来是大师很多早期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而这部作品导演是采用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手法,层次递增而又花样百出的段落悬念超越了总体悬念。罗杰·索荷是个有点幽默感的普通广告商,在他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忽然两个人上来绑架了他,并叫他凯普林。罗杰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一间大房子里,见到了几个不明身份的人,为首的一个也认定他就是凯普林,并要他合作交出东西。还没等罗杰明白,几个人给他灌了大瓶波旁酒,把他扶上一辆汽车,看来要制造一个酒后驾车坠海而死的假象。罗杰朦胧中居然没有出事,只是被警察指控酒后驾驶偷来的汽车。第二天,罗杰的供词没有人相信,大房子里的人也一口咬定是他参加宴会后酒醉而去的。为了自己的清白,也是出于好奇心,罗杰根据前晚的线索,找到凯普林的酒店房间,但没有发现什么,却又被人追赶。他又来到联合国大厦,想找大房子的主人,却背上杀害联合国官员的凶手的罪名。罗杰根据其他线索上了开往芝加哥的火车,一位迷人的年轻女郎坎多主动帮他逃过了警察的搜查,并和他一夜风流。火车到站后,坎多又替他联络了凯普林,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地点。在见面的地点,罗杰不仅没有见到凯普林,反而被一驾小飞机追杀。当他逃过追杀去找凯普林时,却发现他早已退房了,罗杰似乎明白了。他找到坎多,坎多虽然很高兴,但还是让他尽快离去。罗杰跟踪坎多来到拍卖会,遇到了上次绑架他的男人维丹,当维丹再次准备绑架他时,他在现场开始胡闹,最后被警察带走。FBI的负责人把他带走,告诉了他真相,原来根本没有凯普林这个人,都是FBI制造出来迷惑冷战间谍维丹的,而坎多则是FBI的卧底。为了让坎多彻底得到维丹的信任,罗杰和坎多上演了一出空包弹的假枪杀,两人也冰释前嫌。FBI想利用坎多跟维丹离开美国,以获取更多情报,但罗杰不能无视坎多接受这样的结果。罗杰赶到维丹的住所,正好遇到维丹识破了空包弹的计策,罗杰和坎多抢过装有情报胶片的古董逃走。双方在雕刻着美国历任总统头像的巨大山岩上展开搏斗,最终维丹落下山崖,同伙也被赶来的FBI击毙。在一个个紧张精彩的小段落里,希区柯克展示了他杰出的处理细节的手法。被小飞机追杀逃入玉米地的段落已经成了所有谈到希区柯克必须要引用的经典段落,南斯拉夫著名导演库斯托里卡在美国拍摄的《亚利桑纳梦》中就以一个影迷的身份让自己的演员大段模仿这个段落。此外,拍卖会上逃走、空包弹取信,以及在维丹住所的各种小机小智,虽然已经后人多次模仿,但也还是总觉原汁原味精彩。这部希区柯克后期的彩色影片在他的作品中属于高投资的大制作,不过,大量多变的场景并不太适合希区柯克固有的风格,悬疑转化成为惊险,虽然也很好看,但总觉得失去了某种味道。1958年,在拍摄完成《晕眩》之后,希区柯克曾经说过,他想做出一些改变,要拍一部幽默轻松,非象征主义的电影。尽管《西北偏北》有向流行文化致敬之嫌,但是电影对冷战时期道德相对主义和阴谋的理解却并不浅薄。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没有像他的早期电影一样,让影片只围绕一个悬疑运转,而是采用了层层推进的办法置换悬念,又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幽默对白,把观众引入电影,颇让人耳目一新。电影的名字《西北偏北》一直让观众费解,据资深影迷研究,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罗杰的逃亡路线是朝向西北的。不过希区柯克在1963年的一次访谈曾经说过,这个名字来源于《哈姆雷特》,目的是隐喻难以把握的现实,再有就是双关电影中提到的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到底哪一个说法才是真实的,碰上希区柯克这样的老顽童还真难以让人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不过这也不正是悬疑片的魅力所在吗?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生于伦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虽然获得过六次奥斯卡提名,但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奖。1968年他获得特殊奥斯卡奖和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1979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奖。希区柯克贡献给电影艺术的不仅仅是新鲜技巧,就像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一样,他的电影还具有惊人的复杂性与多重性,能够深刻洞察到人生的荒谬与无力。希区柯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最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露脸儿”。据说,在他一生执导53部作品中,有35部能找到他的身影。在《西北偏北》开始,那个急匆匆赶公交车的胖子就是希区柯克本人。最有趣的“露脸儿”据说是1943年的《救生艇》,因为艇内空间有限,没办法儿让他“捣乱”,为此,他竟然想到去扮演一具浮尸,结果因为身体条件被医生奋力阻止。不过,这也没难住聪明的希区柯克,因为当时他正减肥成功,于是就把减肥前后拍的照片虚构了一则“力酷达”的减肥药广告,印在了报纸上。这张报纸被精心的铺在了救生艇里。有意思的是,影片上映后,希区柯克竟然收到大量来信,询问到底在哪里可以买到这种减肥药,让人啼笑皆非。希区柯克还患有鸡蛋恐惧症。在一次访谈中他曾经说:“我害怕鸡蛋,不,是感到恶心。圆圆的,一个洞都没有的小东西,你见过比打碎的鸡蛋更恶心的东西吗?我从没有吃过鸡蛋,我害怕鸡蛋。”看他讲得这样言之凿凿,大概是真的。另一种让希区柯克害怕的事物是警察。据说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直没有学习开车的原因,因为他觉得一旦学会了开车,警察就会找他的麻烦,给他开罚单。·詹姆斯·斯图尔特非常想出演这部电影,于是他哀求希区柯克,让他扮演罗杰这一角色,但希区柯克说1958年的《晕眩》没有取得商业成功就是因为詹姆斯显得太老。米高梅想要启用格里高利·派克,但希区柯克坚持使用加里·格兰特。不过,加里·格兰特比詹姆斯·斯图尔特还要年长四岁。·在拍摄罗杰藏在火车上铺一场前一天,加里·格兰特告诉希区柯克,那个“上铺”弄得太大了,不适合拍电影。希区柯克完全相信了格兰特的话,重新定制了一个上铺,但忘了让格兰特先试试,以致出现了电影中罗杰从藏身之处出来后憋闷的场景。·一天,马丁·兰道发现希区柯克正在给加里·格兰特和詹姆斯·梅森说戏,他问希区柯克为什么,这位导演回答说,如果他不和他们说戏,说明他们演得很好,反之,就是有问题。马丁想方设法让乔治与洛莲接近,但贝夫却总是出来搅局。而马丁与贝夫的一次又一次斗争也使洛莲对他更加迷恋。马丁设计让乔治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但贝夫的再次出现却使情况发生了变化。乔治面对贝夫欺侮洛莲的情景,终于鼓起勇气与贝夫作对,并且打倒了贝夫。这使洛莲开始对他倾心。在祝福了乔治和洛莲之后,马丁匆匆赶紧往钟楼去见布朗博士。他想告诉布朗博士他未来将要被枪杀的事,却被博士拒绝。虽然意外不断发生,但马丁终于成功地利用闪电能量回到了1985年。而博士也因为读了马丁留下的信而采取了预防措施,从恐怖分子的枪下幸免于难。马丁悄然回到家中。第二天起来,他惊讶地发现家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由于马丁在1955年的努力,使乔治成了一个充满自信的成功者,而贝夫则成了擦车的佣人。马丁终于又见到了珍妮。但就在此时,博士忽然从未来赶了回来。他告诉马丁和珍妮他们的孩子在未来遇上了麻烦。马丁还没来得及从时间旅行中缓过劲来,就又和珍妮一起被拖上了改良后的时间机器飞向未来。圭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和好友菲鲁乔驾着一辆破车从乡间来到阿雷佐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从塔楼上跌落到他的怀中,原来塔楼上有个黄蜂窝,黄蜂经常骚扰当地居民。多拉想为民除害,烧掉黄蜂窝,反被黄蜂蜇伤。圭多立刻对她产生了好感,热情地为她处理伤口,为表示谢意,多拉送了一些鸡蛋给圭多,意味深长地目送他远去。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的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歧视政策,圭多因有犹太血统,他开书店的申请屡遭阻挠,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鲁乔的工作也久无着落。由于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他以真诚、纯朴、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其中就有一个喜欢猜谜语的李医生,对圭多聪明的头脑和真诚的态度而敬重。多拉是某学校的教师,有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圭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校长热情地接待他,为取悦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笑,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鲁道夫要去剧院看歌剧,他也买票前往,坐在楼下的圭多始终目转睛地盯着楼上包厢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对圭多的苦苦追求并不在意,但是由于多拉讨厌鲁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鲁道夫一厢情愿地举办和多拉的订婚晚会。晚会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饭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脱了鲁道夫的纠缠,因此赢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圭多。婚后,好事接踵而来,圭多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他们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圭多闲来无事时常和儿子玩游戏,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可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在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的叔叔、圭多和儿子乔舒亚,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当多拉和乔舒亚的外祖母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只见人去楼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她虽没有犹太血统,但她坚持要求和圭多、儿子一同前往集中营,多拉被关在女牢里,圭多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女监里的妻子取得联系,向多拉报平安,一面要保护和照顾幼小的乔舒亚,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计分1000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圭多的话信以为真,他多么想要一辆坦克车呀!乔舒亚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圭多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本来所有的小孩要在洗澡时被杀死,而乔舒亚不知情地逃掉洗澡(前面会提到他很不喜欢洗澡),而后,父亲圭多让他混在德国孩子之中,告诫他不要说话(其实是为了避免身份泄露),说这是拿分的关键。当解放来临之际,一天深夜纳粹准备逃走,圭多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嘱万叮咛让乔舒亚不要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他打算趁乱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圭多经过乔舒亚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但不久,就听见一声枪响, 历经磨难的圭多惨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最后,乔舒亚与多拉母子团聚。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贝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颇有点卓别林喜剧的效果。这种处理彰显了意大利人开朗的民族性,并且用逗笑效果甚高的奇想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使人在观赏时感到内心愉悦,看后亦深觉酸涩。其中,情节编排巧妙和主角个性鲜明居功至伟,贝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处处见火花。贝尼尼因此片荣登奥斯卡影帝,它在世界各地也有极高的卖座。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但它终于被一颗炸弹淹没、窒息了。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在德国军队已攻占了华沙之后,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后,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开始了。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轮椅的老人由于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于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后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杀……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盖世太保,他由于恐惧和紧张忘记了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于伤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后的晚餐”。铁罐车终于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警察突然把斯兹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爸爸……”但那个警察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失去家人之后,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后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后只剩6万人时,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后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命。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于熬到苏联红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导演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警察最后人性复归一样;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后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后他们握手告别。后来他每一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后一次,钢琴家问他:“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后)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于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最后由于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后,由于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在这之后,钢琴家才和德国军官的妻子联系上。在新版的《钢琴家》一书中,列了几页这位德国军官在战争期间寄给妻子的战时日记。如果说电影“钢琴家”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的话,《钢琴家》一书同样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书之一,而这本书中最让人震撼的是这个德国军官的日记,他当年的思考简直超过许多今天的所谓知识人。他不仅反对纳粹,同时早就对发生在苏联的红色暴政有清晰的认识。我在这里仅摘录几个片断:“这里正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屠杀……法国的断头台,苏联# #的秘密警察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是一个政权教给那些本来不会伤害别人的平民这样去做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犯罪……我们不能被饶恕。谎言是所有邪恶之最。所有恶行都由谎言开始。我们一直被灌输谎言。公众一直被欺骗,没有一张报纸不说谎……工人们都跟著纳粹走了,教会沉默不语,中产阶级吓得不敢有任何表示,知识份子同样。在过去十年来,任何个人都无法自由表达任何意愿。对那些谎言制造者必须以武力制服。”这位真实的德国人的故事,更使我坚信,人绝不是以种族分类,无论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斯兹皮尔曼的这部纪实作品早在1945年战争一结束就写出了,并在次年出版,但书很快被波兰当局查禁。因为他的书不仅写了纳粹的残忍,同样描写了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做纳粹帮凶的残暴;还有那些向纳粹出卖犹太人的波兰败类。同时也抨击了犹太人本身:那些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天性立刻变了,马上焕发出盖世太保精神。”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被# # #的波兰当局容忍。斯兹皮尔曼的书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后,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银幕之后,《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后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由后,波兰